社会热点

为什么一些人去超市不会讨价还价,而和路边摆地摊的人斤斤计较?

电脑版   2020-11-29 20:42  

为什么一些人去超市不会讨价还价,而和路边摆地摊的人斤斤计较?:我觉得超市购物心理上的信任比较优越。对地摊消费总有一种感觉就是不讨价还价就没到真实销售价

1

我觉得超市购物心理上的信任比较优越。对地摊消费总有一种感觉就是不讨价还价就没到真实销售价位。也许这是习惯行为或认知错觉。

2

谁买东西,谁都想少花钱,这是人的本性。超市商品都是明码实价,你想讲价也讲不了,但质量是信得过的,价格比小型零售店还便宜,百姓大都愿意去购物。路边叫卖的商品在价格上一般比较随意,你不讲价就容易多花钱,质量不能得到很好地保障。当然了,地摊上的地产农产品价格,比如蔬菜、水果、杂粮等的价格,还是便宜的。

3

气场,比如你会找你们村的恶霸借车借钱吗,肯定不会,你会找老实点的借,为什么,对于超市,你自己把自己已经放在弱势方了,但是在地摊上买东西,你肯定觉得自己高一等。所以胆子也大,

4

谢邀。

无非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则: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超市这个形态出现时,就是明码标价,买卖公平,路边小摊出现时,就是讨价还价的场所,一旦习惯养成,不还价就感觉自己亏了一样。跟中国式过马路是一样的心理。

2、规范:超市各种物品明码标价,称重规范,商品按照好坏差异化摆放,人员分工明确,收银员不负责商品的摆放和答疑,只负责按标签收费。路边小摊斤两不好说,商品好坏不分开放,价格按人报,毫无规范可言。

讨价还价是人性的表现,只要制定好规则,大家还是愿意遵守的,现在也有很多小摊小贩明码标价,诚信经营,大家也愿意按照规则去执行,只要大家都诚信经营,相信大家都是愿意相信对方,遵守规则的。

5

打黑车都是讨价还价,坐火车怎么没有讲价的?不一个道理吗?

6

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吧,超市去接触的一般都是打工的,打工的谁能做主给你优惠?优惠给你了他自己贴钱补吗?路边摊就不一样了,都是独立自主的老板

7

谢谢诚邀!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说到讨价还价,我觉得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那为什么在超市没有人讨价还价,而面对摆地摊的商户,总有人讨价还价,这是为什么呢?

梁一认为这还是得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来讨论这个问题,商品从摆地摊到超市,个人认为是一种进步,是人类文明的一种体现,但这不意味着摆地摊就是不好,因为摆地摊本身也是一种文明,只是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一定程度后,市场规律会推着文明往前走。

先说摆地摊,摆地摊其实就是一种经济集合的体现,从以物易物到货币交换,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慢慢地经过时间的洗礼,摆地摊成为了一种集市,是经济集中的体现,是文明进步的现象。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商业很早就开始了,在以前,无论是摆地摊的还是有商铺的,都是可以讨价还价的,小到卖白菜、烧饼,大到卖黄金、珠宝,甚至是典当行都是可以还价的。就现在市场来讲,在村镇依然存在集市,这些集市依然可以进行讨价还价,而大城市的一些店面也还是可以讨价还价或者有折扣的,并不是说现在的超市就不能讨价还价,主要是看货物,比如服装超市就可以讨价还价啊,最典型的就是万达里面的服装超市,就可以讨价还价,那其他一些超市里为什么不能讨价还价,又主要集中在那类超市不能讨价还价呢?

超市,也分很多种类的超市,比如服装超市和食品超市,服装超市一般是可以讲价格的,而日常食品的超市就不能讨价还价了,不是因为它是食品,主要是因为品类太多,销售人员太少,作为超市经验者,只需要把价格录制进入电脑,固定价码,客人只需选取自己喜欢的食品,然后去结账就行了。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超市里的服务员,只是一些导购人员,只是介绍物品的位置在哪里?有什么优势等,并不负责价格的变动,也没有权限地变动价格,客户即使是想讨价还价,导购人员也不能做出决定。超市经理也是一样没有权限给予客户讨价还价的名额,因为这是一个系统管理,针对的是大众客户,如果人人都来讨价还价,那超市的现代管理就失去了超市的意义,那导购员和职业经理也没有必要了。

不管怎么说,超市模式的出现都是人类文明在经济领域进步的体现,超市不但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也最大程度地节省了时间,合理利用了空间,也方便了绝大多数居民生活,也使得货物更加安全、健康,有序地进行管理。摆地摊,也方便人们生活,但很多时候,因为缺乏管理,造成路面拥堵、凌乱、垃圾乱扔的现象,这也是近几年城管加大了管理力度的原因,因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摆地摊已经开始不符合城市管理服务了,所以要进行完善。所以,从时间段来讲,两者都是文明的体现,只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管理的需要,必然会淘汰落后的模式,这也是经济发展规律,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不合适的区分。



8

为什么一些人去超市不会讨价还价,而和路边摆地摊的人斤斤计较?

超市是明码标价,不能讨价还价。但经常会搞些商品促销活动。如果人们进超市购物还讨价还价,一定会当成笑话。路边地摊菜市,价格都不统一,有的喊得高,有的叫得低。人们也形成了讨价还价的习惯。斤斤计较,讨价还价的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家庭确实贫困,菜买得便宜一点,就是减轻一些经济压力。所以争取到一角钱就一角钱,争取到一分钱就一分钱。另一种人则家里富得流油,那些富婆买菜仍会斤斤计较,她们讨价还价买到了便宜菜,心里就会高兴,证明自己不会被别人算计,反而别人会被自己算计。如果菜买吃亏了。她们心里会不平衡,感到自己没面子。尽管她们完全不在乎这点钱。

9

问题是去超市跟谁讨价还价去呀?找超市经理吗?他也拿不了事,找超市老板?人家有空见你吗?超市的所有商品都已经表明价格,接受的了就买,接受不了就不买,没有人强迫你!路边摊没有表明价格,摊主就是老板,你可以和他直接面谈,他可以决定要不要降价或者不买!

10

这句话本身就有歧义,什么叫斤斤计较?买卖双方一不是亲戚、二不是朋友,只是围绕商品的一次交易,正常的讨价还价咋就变成了斤斤计较?

大家只看到了超市的明码标价,却看不到超市体制上的框架,只看到了顾客与摆地摊的人斤斤计较,却没有看到其背后的意义,大家是在商言商,超市设置了最低价,而地摊却没有设置最低价,买贵卖贱全靠本事,用斤斤计较来形容买卖关系是不对的。


(超市明码标价,摆地摊也可以明码标价,只是很多摊贩想“宰肥羊”而已)


去超市购物,如果你讨价还价,那才是有毛病

超市的定价并不是随便定的,除却竞品门店比价之外,利润率是固定的,也就是说一件商品加多少利润都是有一定规则的。像一些大的品牌超市,别说定价了,就是改价格都不允许,除却总部的部门之外,很多分店、连锁店连改价格的权利都没有。而超市经常搞的打折活动、团购活动,实际上就算是降价销售。

另外,超市的经营模式也决定了不允许讨价还价,超市的定义在于“明码标价“,认为不划算可以不买,认为划算就可以购买,这与地摊有本质的区别。


(像车马市、古玩街,这种“一掌金”、“袖里乾坤”的讨价还价方式,估计最少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这是协商交易的方式,但在某些人眼里可能也是“斤斤计较”的最高境界了)


去路边摆地摊斤斤计较价格是常态

地摊也分什么地摊,讲价也要看什么商品,臭豆腐、奥尔良鸡脖、凉皮等摊位,你看到有人去讲价么?反过来卖水果的、卖古董的、卖其他小物件的摊位,却经常有人讲价,原因不就在于“利润的高低问题么”?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自由买卖的基础上吧?

就拿古董来说,很多摊贩要价其高,不懂行的看中了物件,如果不讲价就有可能会被坑,而懂行的想要入手,那必然要有一番讨价还价。像一些车马市,还会有“袖里乾坤”的讲价方式,这都是正常的生意沟通,我出价你觉得有利可图就卖,你觉得我出价低,那你也可以不卖给我,怎么就变成斤斤计较了呢?



地摊也可以明码标价,别总是给人扣帽子

说实话,我自己就曾摆过地摊, 也被人讲过价,甚至为了几毛钱,那位大爷在我的摊位前足足墨迹了10几分钟。但我是有底线的,死活不让,这东西标价10元,少一分都别想拿走,大爷也拿我没办法。想要就给我10元,不想要你就换别家。

而归根到底,不就是因为顾客讲价之后,自己赚的少了么?说顾客斤斤计较时,咋不想想自己为什么不愿意讲价呢?一切都是“利己思维”作祟罢了。

像商业谈判,一些物料的价格甚至要精确到几分钱,在谈判的过程中没有不仅仅计较的,而地摊买货实际上也是一次谈判。但超市不同,超市是直接扔出底线,我就是这个价,觉得合适就谈,不合适也没空与你谈,就这么简单。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