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三伏不热,秋不收有道理吗?今年农民的收成会怎样?
电脑版 2020-11-29 20:29
农村俗语“三伏不热,秋不收”有道理吗?今年农民的收成会怎样?:民谚:该冷不冷,五谷无种。该热不热,五谷不结。说的是大自然在一年四季的轮回中,到了冬季,也
民谚:该冷不冷,五谷无种。该热不热,五谷不结。说的是大自然在一年四季的轮回中,到了冬季,也就是数九寒天,就应该冷,不冷就意味着气候不正常了。到了夏季三伏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酷暑难耐,才是正常的气候现象。
本博所居住在中国的秦岭一一淮河自然地理分界线上,这里按常理就是一年四季分明,冬天极冷,夏季炎热。只有气候反常的年分,冬天呈现出暖冬,而夏天也不太热。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粮食欠收。
“三伏不热,秋不收"有道理。三伏天的秋作物,尤其是麦茬庄稼,俗称晚秋作物,由于生长期较短,需要充足的阳光照晒,再加上夏季充沛的雨水,对晚秋庄稼的收成起到关键的作用。
中原一带是中国人的粮仓。老农讲,夏季是生产口粮的季节,而秋季是用来挣钱的季节。也就是说夏粮作物比较单一,绝大部分的土地种的是小麦。而秋季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就多了,诸如各种豆类、芝麻、花生、棉花以及各种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本地还有一句农谚叫:头伏萝卜二伏芥,数到三伏种白菜。就是说初伏时间是种红白萝卜的正当时机,二伏开始种淹咸菜用的芥菜,到了三伏就开始播种大白菜了。
针对题主所关心的今年农民的收成如何?夏季的收成已经木已成舟,好与差也就那样了。秋天现在说好坏为时尚早,还有近百天时间。气候的变化如果遂人意,也就是通常人们希望的风调雨顺,丰收没有问题。如果风不调雨不顺,这就很难说了。
农业生产,靠天吃饭,这是千古不变的一般道理。虽然当下科技进步,可以用设施农业来改变这种靠天吃饭的现象,毕竟还是小范围的事,大量的农民收入还取决于自然气侯。(2020/08/07)
2三伏不热秋不收,是有一定道理的。一年四季气温特点是春暖夏热秋凉冬冷,耕作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俗话说,三伏不热,五谷不结。万物生长靠太阳,农作物生长是需要温度阳光与水份的,阳光温度不够不可,缺乏水润也不可。三伏不热,就是气温不高,气温积温不足,这对农作物茁壮成长成长是不利的,会影响收成减成的。夏长,一要温度,一要有水滋润,缺一不可,无雨而旱会影响收成,雨多无热,积温不够,不利生长也会影响收成,会减产失收。
我国地大,总有南涝北旱,或北涝南旱,难得风调雨顺,阳光雨水正宜,所以,凡遇旱遇涝的都会影响正常收成,得风调雨顺而适宜无涝无旱的便可稳产增收。到目前为止,我国既有旱情,也有涝情,有的失收是必然,有的增收也合理。有的旱许久,暑伏热炽,似上蒸下煮,有的连续数天降雨,洪涝灾害严重,这都要做抗旱防洪涝准备,积极做好防旱涝,力主秋收做到最好。
3当然有道理了。该热不热、五谷不结;该冷不冷、得了麦种
4春种、秋收、夏耘、冬藏,苍天不弃,给了农民一年四季。
四季分明,风调雨顺,农民自然收成有望,岁月静好,但往往天不假人,起伏不定,天灾频仍,秋收一抔粮,就得夏日一身汗。其中就有“三九不冷,三伏不热”,这样的情况对于不事稼穑的人来说是四季如春,舒心惬意,对于农民则是两手空空。
三伏是庄稼生长最为旺盛的时期,温度高,雨水充沛,阳光充足,庄稼吱吱长高,一天一个样,虽然大自然全然开启“烧烤”模式,但真正的农民心里高兴,长势良好的庄稼自然是丰收的希望,对于以前指望庄稼收获吃饭的农民来说,算是保住了一家人的肚子不至于挨饿。
相反,如果三伏连绵多雨,终日不见太阳,温度怎么也上不来,则会影响到庄稼的生长,不象旱了浇水,雨多排涝那般简单,农民无论如何努力,庄稼也没法长势良好,收成长不好,秋收自然也无望了。
小编目前生活在鲁西南农村,雨水较多,整个三伏天,没见过几个日头,气温也一直徘徊在三十多度,尽管玉米长势不错,但缺少太阳的历练,再加雨水较勤,如今玉米授粉,却雨水不断,今年的收成不会太差,但仍然有些让人心生忧虑。
而南方地区遭遇了98年以来的大水灾,而北方某些地区又有旱情,今年粮食收成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但从整体上看,夏季作物与小麦差不多,虽然有隐忧,但与往年相比,相差仍然不会太大。
最后愿上天垂怜苍生,给百姓一个好的秋收!
5乡村滋味,感谢关注~
三伏不热,五谷不结。题主的“三伏不热,秋不收”是上句演变而来,都是一个理儿。来自老百姓生活实践的总结。
三伏天指“初伏、中伏、末伏”,在阳历七月中到八月中。《淮南子》说,天含和,地怀气。伏,即阴气潜伏地下,阳气上升,温度升高。所以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
三伏天一般高温、潮湿、闷热,常伴有雨水。这种天气很不讨人喜欢,但是庄稼需要啊。玉米、水稻、谷物等秋天收获,此时是最后的冲刺阶段,正需要足够的光照和水份,保证五谷成熟。天气凉,则不利作物成熟。
如果三伏天不热,意味着农作物需要的温度不够,而接下来就是立秋,天气转凉,留给作物的时间不多了...收成自然不好。
所以农村老人说,三伏不热,五谷不结(秋不收)。嗨哈了嘛?
6人生于天地间,吃喝穿戴其实最终都取自于大自然。该热的时候热,该冷的时候冷,才是自然界给予人们正常的状态,否则就是灾祸临头。
“三伏不热秋不收”说的就是这个理儿。大家都知道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暑热难耐才是三伏天人们正常的感觉。可是,如果三伏天不热,人们倒是感觉舒服了,但对于庄稼来说,却不是一件好事。
因为各种农作物生长首先需要足够的光和积温。积温就是大于10度以上的有效温度的积累。三伏天不热,意味着光照不强以及积温度达不到农作物所需要的标准,就会影响抽穗灌浆等关键合成。从而使农作物的产量下降,通俗地说,就是秋不收!
类似的老话还有“大暑有雨,锅里有米”,“大暑不暑,五谷不起”,说的也是三伏天这段最热的日子里,足够的雨水和足够的积温,对农业生产都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今年的收成会怎么样呢?南方多涝灾,北方多旱灾。但我们这里虽地处黄土高坡,十年九旱,今年总体上显示风调雨顺的诸多迹象。虽然今年春天有倒春寒,春天里下了两场雪,严重影响了果树的产量,但对夏收的麦子却是利好的墒情。今年亩产达到了历年最高水平。甚至在丘陵山区还达到了1000斤亩产。
而进入夏天以来,隔三差五的就下一场雨。早晚温差大,中午温度足够高。蔬菜丰收了,青玉米穗子也丰收了。农民们正感受着充足的雨水和足够的温度带来的丰收喜悦。
再看一看立秋之后的天气,虽然有老话“六月立秋,两头不收”的警示,说的是如果农历六月立秋的话,那么今八斗秋天的收成不会好。而今年的立秋节气恰恰就在农历的六月十八〈阳历8月7日〉。原因就是农历六月立秋的话,立秋之后的天气温度会比较低,不利农作物灌浆丰收。
然而看看天气预报,立秋之后的温度并不会走低,8月7日之后的十几天里,最高温度都会达到30度以上。所以对于我们这里来说,今年的秋收大概率是会丰收的。
窗外正飘着雨,这里已经是连阴三天下雨了。“六月连吃饱饭”,“伏里有雨好种麦”,这些都是今秋明春丰收的暗示。但愿,好运常在。
你们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7你好,我是乡村肥婆,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你的问答是,农村俗语“三伏不热”,秋不收”有道理吗?今年农民的收成怎么样?
说起今年真是个灾年,今年天气是不太热,雨水也多,头伏和二伏的时间我们的庄稼还算不错,可到立秋了,我们的灾难来了,前几天一场大风大雨来临,让我们损失多少钱财。
农村的俗语“三伏不热”秋季不收,看来这个词语是有道理的,这几天我们这里下雨下的玉米,大豆,全部倒地看着好可怜,老百姓一年都收成,就这样减产量了,甚至严重的,我们的花生地里全部是水,玉米摊地严重看着心疼,老百姓种地本来都不赚钱。在有自然灾害,那我们也无能为力。
没头伏的时间,那个几天还是好热的,以前的老人常说,三伏不热,我们的庄稼要减产量了,庄稼的长势好,是需要阳光的水份,如果天气不太热,阳光照不到庄稼那样,我们花生啊,玉米啊,大豆啊,都不会长饱满的,庄稼长不饱满就会减产量,花生地里到处积水,又见不到阳光,哪里会不减产量呢?
今天就是三伏了,可今天还是下雨天,看来三伏气温还是高不上去,现在的庄稼是需要阳光充足的,那样我们才能丰收,看现在的天气,今年秋季是肯定影响产量的,我们夏天该热必须要热的,多年的俗语,是不能更改的。
如果三伏真的不热,那我们老百姓又是一个灾难的季节,每天的天气都是阴天,今天也是一样的天气不好,继续下起了小雨,老天让我们不丰收,我们什么办法也没有的。
- 以上就是农村俗语,三伏天不热,庄稼不收,是有道理的,三伏不热,每天天气阴气腾腾的,庄稼得不到充足的光环,哪里会丰收,没有阳光,玉米不会上面,花生不会长个子,大豆不会长子,这样一年下来,我们就会大大的减产量了,如果天气一直这样,那我们今年别说减产量了,会几乎不收庄稼,以上就是肥婆的经验,谢谢大家指点??????
“三伏不热,秋不收”是一句关于农业的谚语。意思是说如果三伏天不热,这一年庄稼就没有好收成。这句谚语讲出了气候与庄稼丰收与否的关系。植物的生长对气温是有要求的,夏天生长的植物就需要较高的温度,温度低就生长不好。今年夏天气温总体上不高,所以预计农业不会有大丰收!
9农村俗语“冷在三九,热在中伏”,而现在,正处于三伏天的中伏,也是到了它“发威”的时候了。目前,大部分地方都是30多度,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40度。对于人来说,酷热难耐啊!可对于农作物,却再好不过了。
农村还有句俗语叫“三伏不热,秋不收”,有道理吗?肯定的说,有道理。农村俗语可不是随随便便说的,都是农民长期根据自然变化,总结出来的经验。
那为什么说三伏天不热的话,秋天的收成就不会好呢?因为到了三伏天,春种的农作物基本上都到了成熟期,在这个阶段,农作物需要充足的光照,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如果光照不充分,温度达不到,必然会造成果实不饱满,从而减产。
今年农民的收成会怎样?今年入夏以来,南方雨水偏多,很多地方还遭受了洪涝灾害,这肯定对农作物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今年入伏以来,前一阵子并不是很热,整体气温偏低。不过,好在自从中伏以来,天气也回归了正常,这在农作物成熟的关键时期,还有有利的。
现在立秋(8月7日)在即,由于今年闰四月,立秋便更早了些,在农历的六月十八,此时还处在中伏,在接下来一段时间还会继续热下去。不过,早立秋,对于农民来说,可并不见得是件好事。
农村俗语说“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为什么有这样的说法呢?因为早立秋,农作物成熟了,农民必须趁这时候天气热,把农作物收回来,晾晒干,避免发霉。农民还要准备秋种,否则晚了,天气转凉了,就不利于秋种农作物出苗了。所以,对于农民来说,时间紧,任务重。如果耽搁了,就可能造两头不收的局面。若是七月立秋,天气就会热的更持久一些,农民就有充足的时间来秋收秋种。
今年,前有洪灾的影响,后有天气的影响,对于农民来说,是难上加难了,农民的收成肯定也会大打折扣。
10古代没有天气预报,农民主要靠的是前人留下来的关于节气、气象与农业种植关系的一些俗语来安排农事。同时,也通过这些俗语判断接下来的收成概况。比如“三伏不热,秋不收”,就对农民根据节气变化来预知将来收成情况有很积极的帮助。那么,这句俗语如何理解?又是否讲得有道理呢?
三伏不热,秋不收,怎么理解呢?三伏,想必大家都知道,它是节气名称,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是一年之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2020年三伏天具体情况是这样:头伏从2020年7月16日至2020年7月25日,中伏从2020年7月26日至2020年8月14日,末伏从2020年8月15日至2020年8月24日。
基于以上对三伏天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对“三伏不热,秋不收”进行解释,即在三伏天里,出现天气不热的情况,到了秋季农作物就不能获得好的收成。
为什么三伏不热,农作物就不能获得好收成呢?因为三伏天大多从7月份开始,此时农作物进入旺盛生长阶段,需要充足的光照进行光合作物以及有效积温促进农作物丰产。所以,此时的“热”是农作物丰产丰收的一大保障。相反,如果此时不热,就会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光照不足,积温不够,最终可导致农作物丰收无望。 当然了,三伏天时,天气不热会影响到农作物丰收。但是,“热”也不一定带来丰收,“太热”则适得其反。
三伏天太热,对农作物带来的危害三伏天热自然有其好处,也存在不利的地方,作为农民应该多加注意。从温度的角度来分析,三伏天气温在30℃左右是最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而超过35℃,对大部分农作物来说,就会因为水分大量蒸腾导致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此外,此时不仅气温高,雨水也丰沛,田间湿度大,高温高湿的环境很容易带来严重病虫害。所以,在三伏天里,为了保障农作物丰产丰收,农民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适当浇水。在持续晴朗的高温天气里,要注意给农作物浇水,弥补蒸腾导致的水分流失。但是,切记不能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否则会导致农作物根系无法与空气接触,诱发根系病害。
二是,有针对性采取病虫害的预防措施。三伏天里,高温高湿的环境之下可诱发的农业病虫害有稻飞虱、白粉病、玉米螟、棉蚜、棉铃虫、稻瘟病、红蜘蛛、蝗虫等等。对于可能诱发的这些病虫害,农民应该提前做好预防,避免造成损失。
最后,关于今年庄稼收成的情况,从我家的实际情况来说,玉米总产量比往年下降了一些,但是并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好了,以上是我个人看法。如果大家赞同我的看法,欢迎点赞、关注和转发。如果大家对我的看法存在疑问或者不赞同,欢迎在评论区多多指教,希望看到你的宝贵意见。
分享
2021-12-31 10:10:13
2021-12-30 14:05:11
2021-12-29 14:42:56
2021-02-19 09:25:20
2021-02-08 13: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