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王小波的作品有什么特色?

电脑版   2020-11-29 19:50  

王小波的作品有什么特色?:思想很有深度,有种钱钟书似的黑色幽默,善于借古讽今,很多地方都在用自嘲的方式批判, 这招很妙,如有一句话所说,“真正的幽:-王小

1

思想很有深度,有种钱钟书似的黑色幽默,善于借古讽今,很多地方都在用自嘲的方式批判, 这招很妙,如有一句话所说,“真正的幽默是敢于自嘲,敢于拿自己来看玩笑”所以自嘲式的批判比一般的说教来得更为深刻,也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当然这种风格需要极高的智慧才能驾驭,不能太明显,大概就要达到郭德纲说的“你把他给涮了,他还乐得给你鼓掌,三天后才慢慢反应过来哪里不对。”的地步,否则很容易引火烧身或被小将们扣上阴阳怪气的帽子。所以一般的人玩不好这风格,需要较高天分和学识深度的。

摘几句他杂文里比较有意思的句子吧,

《花剌子模信使问题》
  • 花剌子模的君王有一种近似天真的品性,以为奖励带来好消息的人,就能鼓励好消息的到来,处死带来坏消息的人,就能根绝坏消息。
  • 老师教诲我们说,搞现代史要牢记两个原则,一是治史的原则,二是党性的原则。这就是说,让历史事实按党性的原则来发生。
  • 有关癔症,我们知道,有一种一声不吭,只顾扬尘舞蹈;另一种喋喋不休,就不大扬尘舞蹈。
《知识分子的不幸》
  • 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而且我也有答案,自以为经得起全球知识分子的质疑,那就是:“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所谓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利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的年代,也是拉瓦锡上断头台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杀的年代,也是老舍跳进太平湖的年代。
  • ‘XXXX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啊,就是好!’这四个“就是好”,无疑根绝了讲任何道理的可能性。因为狂信,人就不想讲理。我个人以为,无理可讲比尸横遍野更糟;而且,只要到了无理可讲的地步,肯定也要尸横遍野。“文化革命”里就死人不少,还造成了全民知识水平的大倒退。
  • 对国学的看法是:这种东西实在厉害。最可怕之处就在那个“国”字。顶着这个字,谁还敢有不同意见?这种套子套上脖子,想把它再扯下来是枉然的;否则也不至于套了好几千年。它的诱人之处也在这个“国”字,抢到这个制高点,就可以压制一切不同意见;所以它对一切想在思想领域里巧取豪夺的不良分子都有莫大的诱惑力。
  • 假设善恶是可以判断的,那么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发展智力,增广知识。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我认为,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基于这种信念,我认为我们国家在“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就丧失了很多机会
《中国的知识分子的中古遗风》
  • 知识分子的批判火力对两类人最为猛烈:一类是在校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另一类是踩着地雷断了腿的同类。这道理很明白——别人咱也惹不起。
  • 我们知识分子的正面形象则是:谢绝了国外的高薪聘请,回国服务。想要崇高,首先要搞到一份高薪聘请,以便拒绝掉,这也太难为人了;在知识分子里也没有普遍意义。
《颂圣》
  • 在那些年代,有人想把中国人的思想搞得彻底无味。我们这个国家里,只有很少的人觉得思想会有乐趣,却有很多的人感受过思想带来的恐慌。所以现在还有很多人以为,思想的味道就该是这样的。
  • 恕我直言,能够带来思想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比这再低一档的东西,只会给人带来痛苦;而这种低档货,就是出于功利的种种想法。
《跳出手掌心》
  • 在文学艺术及其他人文的领域之内,国人的确是在使用一种双重标准,那就是对外国人的作品,用艺术或科学的标准来审评;而对中国人的作品,则用道德的标准来审评。
  • 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便使自己好过一些。对这个道理稍加推广,就会想到:人是一种会自己骗自己的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这种想法可以使他自己好过一些,所以它有些好作用。很不幸的是它还有些坏作用: 有些人就据此认为,人必须吃一些无益的苦、虚掷一些年华,用这种方法来达到崇高。这种想法不仅有害,而且是有病。
《革命时代的爱情》
  • 你们有些人一辈子也学不好概率论,因为他们不懂什么叫做随机事件,以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 在革命时期里,我随时准备承认自己是一只猪,来换取安宁。
小波先生的“火”是得益于那个舆论环境相对宽松的时代的,放到现在可能早被打成“阴阳怪气”的XX给封掉社交账号了,呵呵,以下不表。

2

王小波的作品,类似于金庸,是一种曲笔。

更确切地说,文人的关注无非两点,一是现实,二是意义。

现实是对所处时代的一种体验、观察与表达。

意义是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与探求。

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两个层面进行体悟。

体悟的结果,画家是用定格画面呈现出来,作家是文字呈现出来,雕塑家是用立体形象呈现出来,导演是用动态画面故事呈现出来……

每个作家都有吸引读者的独门绝技,王小波的绝技是他深入生活细节的诙谐,通俗而深刻的幽默,大智若愚的提问与启发。

幽默是他的外衣,孤独、启发是他的内核。

王小波的作品,笑过之后,就会思考。

他要的就是这个。

3

创新,呈现复杂人性,禀持永远的思想性和批判性。

4

王小波的作品有什么特色,他的作品很多,但是本人只是看了《黄金时代》不能不说王小波的作品写的朴实无华,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是敢吃螃蟹第一人。

王小波的作品,他的写作手法常常以“观察员”的身份出现,他关注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他是一个推崇自由自在,他的创意是天马行空的与无限的想象力,为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小波的作品的特色就像一只翰翔在天空的雄鹰,在展翅高飞,无羁绊无框框,是敢于面对现实生活的勇士,敢于直面社会问题,这也需要勇气。

王小波的作品是弱势群体的“代言人”有些普通老百姓敢怒不敢言的事情,通过他的作品可以完整再现,从书中事件了解来龙去脉。

如果没有勇气,也成就不了王小波的作品,也成就不了王小波的名气。但是对于一个作家与作品,会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各抒己见,以上只是本人的观点,不喜勿喷。

我是丫丫恰恰,欢迎各位光临。

图片来源于网络。

5

对天地的爱融进笔中,文章爽心悦目,读来心情愉悦[赞]就像仓央嘉措说的: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玫瑰]那么美好

6您好!

这个问题很大。试着谈两点吧。

王小波的文体特色,在于他使用了老熟的汉语却偏偏有年轻感。来源之一,是他对北京口语的特别处理。仔细读他的行文,能读出北京腔,很口语,很利落。但不同于老舍的年代,王小波的语气年轻得多,鲜活得多。即使写到四十来岁,仍是年轻人的语气。尤其是女性角色,红线(《万寿寺》)、红拂女(《红拂夜奔》)、小青(《舅舅情人》),如果接触过北京姑娘,应该可以明确对应到一种干净爽落又时而俏皮蛮横的语气。王小波十六七岁遇上文革,就此去了云南,他的北京话记忆可能很大程度属于这个年纪。年轻之外,他的文体特色是干净。这里我想岔开一点来谈:干净的前提,是准确。准确不一定就干净,但不准确一定不干净。王小波写古写今,都能写出实实在在的“真实感”,人、事、物,都真实。如果不准确,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我读王小波,最喜欢或最享受的,就是这种准确、干净、鲜活的文体。来源之二,算文如其人吧,王小波终身保持了很年轻的思想状态,可以看他的杂文,这里不多谈。

如果有人对此有异议,恕不回应。都没有够到最高的这条线。而王小波是够到了这条线的。举一句烂俗的投资格言:要去有鱼的地方钓鱼。写作对象决定了写作的上限。王小波足够敏锐,有足够的思想气力,他总是说自己反对“愚蠢”、“无趣”,这背后,其实都指向我们中国人曾经历也正在经历的集体体制和异化现实。因此,王小波的写作也成了预言,我们今天的生活,很不幸,没有逃离他在小说中描述的世界图景。这是我佩服王小波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的写作,有“未来感”。

我没有直接回答题主的问题。不过,我觉得这两点,应该是理解王小波的重要方向。

7

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1997年4月11日),男,中国当代学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

  • 王小波的小说,第一次集中地用“爱情”,特别是“性爱”,公开挑战了革命逻辑。王小波既继承了年代对爱情与革命权力关系的思考,具有强烈启蒙意味,也顺应了年代世俗化潮流。
  • 王小波的《白银时代》、《黑铁时代》, 这些反乌托邦小说都凸显出作家对国人生存状态的关怀。张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以及人的自然本性的人本主义思想。
  • 罗素的自由主义思想对王小波的思想和行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王小波在文本中追求与张扬的即是这种自由主义的精神,他以自由主义思想来书写文本,以自由主义思想来统领文本中的历史世界。以自由主义思想来与笔下人物和已逝历史进行对话,以自由主义思想对—切非自由、非理性的存在进行抨击与反讽。因此王小波笔下的历史又都是自由主义思想史。
  • 理性与知识的现实意义。理性不仅是王小波思想以及人生哲学的核心,也是他的性格特点。
  • 他始终以—个现代人的视角、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和主体立场来重构历史,在历史建构中实现对现代性、现代精神的复归。
  • 他的死亡叙事明白无误地指向对强权、暴力的批判和控诉。王小波《青铜时代》在小说叙事艺术的探索上往纵深发展,他的死亡记亿也从时间隧道里浮现出来,具有了历史的深广度。

8

不拘一格,自由肆意。

9

王小波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语言诙谐扯皮,甚至吊儿郎当,却又透出时代的气息。他写的故事多半似真似假,像《青铜时代》《红拂夜奔》等故事,读来让人浮想联翩,欲罢不能。

读王小波的作品,很容易把书中的经典形象“王二”当做作者本人,进而在脑海中幻想出一个高大威猛的男青年形象。其实王小波的真容并不像他的文字那样出众。

10

读他的小说和杂文时

都挺开心的

读完后

又挺耐人寻味,怪有意思的

仔细想想

他的作品,带给人的愉快不是那种聒噪肤浅的快乐

本质上,是对生活中许多烦恼和无奈的付之一笑

是一种高级的幽默

是入世,却不过于世故狡黠的智慧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