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为什么说双盲实验是一个能让你立马变聪明的概念?

电脑版   2020-10-30 17:30  

为什么说双盲实验是一个能让你立马变聪明的概念?:为什么说双盲实验是一个能让你立马变聪明的概念?双盲实验,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及其重要作用,很多小伙伴们对此

1

为什么说双盲实验是一个能让你立马变聪明的概念?

双盲实验,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及其重要作用,很多小伙伴们对此很陌生,甚至没有听说过。在这里,我简单地科普一下,最起码有利于我们的工作或学习。

一. 盲实验的概念

所谓盲实验,就是指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先前的经验来借鉴。比如,你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你不借助与任何手段去找到一户人家。那么怎么找呢?你唯一的经验是知道这户人家的人口情况,你可能要通过排查的方法去找。

二. 单盲试验

有一种实验可能使参与者出现偏差。这种实验就是单盲试验。

只有研究者了解分组情况,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是试验组还是对照组。

在单盲试验中,试验参与者不知道他们是属于被试组,还是属于试验控制组。单盲试验一般以下这情况: (1)试验者知道试验的全部信息。 (2)试验者不会在自己知道所有试验情况下对试验结果产生偏差,因此没有必要使试验者盲。但是,可能的风险是试验的参与者在与观察者交流后受到他们的影响,即试验者自己的偏好被传递给了参与者造成试验的偏差。单盲试验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风险,因为试验者对结果的预期可能会有意识或者下意识地影响参与者而造成偏差。

三. 双盲实验

双盲实验是一种更加严格的实验方法,通常适用于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实验,旨在消除可能出现在实验者和参与者意识当中的主观偏差和个人偏好。在大多数情况下,双盲实验要求达到非常高的科学严格程度。

在双盲实验中,实验者和参与者都不知道哪些参与者属于对照组,哪些属于实验组。只有在所有数据被记录完毕之后(在有些情况下是分析完毕之后),实验者才能知道那些参与者是哪些组的。采用双盲实验是为了要减少偏见和无意识地暗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于被试者的随机分配到对照组或者实验组的做法是双盲实验中至关重要的一部。确认哪些受试者属于那些组的信息交由第三方保管,并且在研究结束之前不能告知研究者。

小结:看完上面的解释,就应该知道,双盲实验比单盲实验更科学。

举个列子,在新药的早期实验中,研究者虽然可以按经典实验设计的方式,采取用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的方法来控制和排除偏误,即对实验组给予新药,而对对照组则不给予新药。通过将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可以得出这种新药的效果来。但是,即使采用这种控制和比较,仍然有产生偏误的可能。因为它没有控制住某种心理因素的影响。研究者发现,被给予新药这种心理影响(安慰剂效果)对病人的影响经常是非常积极的,它导致要评价新药本身的效果十分困难。病人病情好转既有可能是吃了新药的结果,也有可能是由于病人知道吃了新药而感觉有效,自己心理因素起了作用,精神上乐观和愉快的结果。

因此,双盲实验真的使人变得更聪明了。

2

当一个人信奉双盲实验,那么这个人肯定已经了解到世界上很多因果关系都是带有人为的主观意向的,而双盲恰好就能把那种主观的、偏颇的定势思维给挡在外面。用最纯粹的科学观去看待事物,本身就是一个聪明人需要具备的基础素质。



打个比方说,有200个病人、他们被随机分为了两组。一组人是使用安慰剂(完全无效的药剂),另一组人使用新药,两组人都不知道自己服用的是啥,或者说,两组人都觉得自己服用的是正规药物。而为了避免医务人员在与病人接触时有意无意的导向,所以这些人也不知道自己用的药物到底是啥,这样一来,在尽大可能排除掉人为主观因素干扰下,过一段用药期之后观察对比两组病人的状态,这样才能尽可能的看出药物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毕竟人体这东西太复杂了,自愈性也很强,很多时候压根不知道是药物起了作用还是人体自愈起了作用。所以双盲能很好的通过两组人之间的差异来判断药物的真实效用。

当然,随机抽取的人中可能也有意外因素,因此光做一次双盲或许还不够,但几次下来之后,这个药好不好用,有没有用总归到底就有结论了吧?


当然,我不参与中医和双盲这个讨论。免得惹祸上身

3

如果问一下全世界最聪明的人普通人最应掌握的是什么?答案是双盲实验。对于这个实验你只需要理解其原则,知道了其中的原理,就能感受其优美。

那么什么是双盲实验呢?

双盲是科学方法的一种,最早意识到盲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的价值的人应该是克劳狄伯纳德。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研究结果受安慰剂效应或在观测结果中添加个人对理论的理解的观测者。在社会心理学、生物、食品、制药能方面都在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让你在头脑中进行不同方向的思想实验。人类往往习惯朝一个方向进行思考。双盲实验却不断提醒你要朝不同方向思考,注重对照与概率,从而避免了主观的偏见,安慰剂效应等等。

养成双盲实验的习惯,你可以头脑中干掉很多不理性认知偏差,让人理性的思考。

为什么双盲实验重要?

人类大多数的知识都是归纳总结出来的,比如在长时间的生产生活中你会发现一系列规律从而得出某些结论。归纳法建立在假设之上,即未来将继续和过去的条件是一样的一样,比如古代亩产400斤粮食连续好多年都是400斤上下,那么你就会得出结论,这块地养活的人数是多少,如果人口再多我们要再种更多的地。但是随着化肥和转基因的出现产量大大增加,原先的归纳的推测就不管用了。

现象和现象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有可能有多个因素。但人类思维只能建立在连续性上,看不到有些因素与也会导致这个结果。比如在古代什么时候下雨我们并不能预测,于是推测肯定有一个人像管理我们一样管理下雨。于是在不连续的现象间,生硬地插入因果律作为桥梁。结果我们获得的不是逻辑学的必然,而是心理学的必然,是一种强行的解释。说白了,就是认识不足。

曾经罗素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农场的鸡每次看到主人来都是给自己喂食,所以他想自己才是家里主人,就是来给我喂食的,所以得出这样因果联系。但结果有一天,农夫来不是喂食而是把他杀了,99次这个因果关系是管用的,只要 来就是给我喂食,但是一次不管用把鸡杀了。

我们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这只鸡并没什么两样。

就上上边说的归纳推理的方法大多数时候是有效的,比如打雷会下雨;下雨天道路是泥泞,泥泞打滑,下雪比较冷,这些是日常中熟悉的常识。但是如果放在我们并不熟悉的领域呢?很多问题问题来了。

例如检测个新药的有没有效果,看一下病人吃药好没好,如果好了这个药就是有用的。在过去传统临床医学就是这么干的,这种方法可行么?这是有大概率的偏差的。

要想推测这个药有用,必须在病人不知情情况下一个给药另一个给其他药,其他变量完全不变。

看看是否有用。有些疾病可能不用治疗就好了,比如感冒,一般吃药不吃药都会一个星期就好如果传统的防范,让病人一直吃一个星期结果病好了那说明这个药有效么。有些疾病的病人吃安慰剂后,在心理暗示下也能痊愈,我们都知道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强大的。

双盲实验就是为了排除变量的不确定性,从而证明两个现象间的强因果关系,当然可能导致这个结果原因很多,但是通过试验起码可以得出目前能观测到的主要原因。

双盲实验是证据分级重要的分水岭。

是否理解双盲概念,也是构成人们认知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标杆。

从双盲试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你会学会从一些很零散的结论中从而归纳出普遍结论。比如某某中彩票了,他离得我这么近我一定也可以中彩票。

你会学会看到一个貌似重要的结果,也可能只是偶然发生,参考上边那个例子。比如车祸,是偶然而不是必然。

你会理解排除主观偏见有,你会开始尝试放弃崇拜权威和个人观点,开始思考问题的背后,而不是仅仅听别人怎么说。

你会学会不再接受那些非科学疗法和那些假冒医生的江湖骗子。比如电线杆上的老军医或者老中医。

你会学会更加广泛的使用批判性思维的习惯。从概率上思考到批判性思考,双盲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理性思考能力,练习反直觉思考能力,变得聪明,碰到问题不是一味的我觉得,但是理性的思考。

从归纳的概率思考到批判性思考,从直觉思维到理性思维我们会变得变得聪明,不唯上,只唯实。

而这也正是双盲实验的魅力所在。

4

双盲试验在中医面前是:最愚蠢的刻舟求剑法,刻舟求剑的故事,小孩都知道,是最愚蠢的。

中医有歌云:

前秋抱腹疾,香连一付佳,

今秋腹疾同,香连乃为灾,

天机本活沷,刻舟求剑乖。

讲的是:去年痢疾,香连丸一剂而愈,今年痢疾,香连丸反而加重了病情,病因不同象天机一样千变万化,怎么会用刻舟求剑的愚蠢办法治病呢?

中医讲究随症加减用药,才能好病,双盲试验愚蠢至极。

5

双盲实验就是把病人分两组,一组吃药,一组吃安慰剂,两组病人都不知道吃的是什么,分药的人也不知道。其它生活条件一样。一定时间后再检查两组病人。如果吃药的比吃安慰剂的病情好转,说明药品有效。这也能让人聪明?

我相信双盲实验只是西医没有办法的办法,什么东西双盲才准确?机械,如果人是械,那么双盲实验是最好的方法。但是人不是机械,所以双盲实验并不是最准确的,但是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下,双盲实验还是目前最有效的办法。仅此而已!

人是复杂的,现在已在使用的药,有些人吃了就见效,有些人吃了没用,为什么会没用?不是通过双盲实验了吗?

还有很多药,原来生产的好好的,突然发现不生产了,原来是副作用太大,撤掉了。

所以双盲实验并不是万能的,相反局限性很大。只是目前没有更好的方法,所以采用双盲实验。这是因为西医一直把人当成设备,思维限制了。

当然把人当成设备后,好处也很明显。医生可以流水线生产,可以细化,可以标准化!治病可以程序化!不信的可以查查,西医药方大同小异,主要区别在于外科医生手术技术能力!及医院设备先进程度!

如果把人当人看,就复杂多了,医生要全面化,治病要全局化!千人千方就能理解了。

比方说,你听摇篮曲,就能睡着,说明这摇篮曲对你有奇效,但是另外有一个人听老师讲课才能睡,听摇篮曲反而睡不着,那为什么不一人一方,一定要统一,要双盲?

好评的电影只能说对某些人好看,但是不是对所有人都好看!所以双盲实验就如同评分,仅此而已!

6

双盲试验绝对不适合中医!我弟经常患扁桃体炎(一般西医认为是A组链球菌引起),还化脓。早期经常用抗菌素,后逐渐对多种抗菌素产生耐药。后一次扁桃体发炎,已化脓,高热,后无意间喝了一碗粉葛(葛根)煲猪肉汤,三个小时候痛减热退!后屡试不爽!有一次有一亲戚也是扁桃体发炎,也是对多种菌素耐药,后介绍他喝粉葛猪肉汤,喝了两三次都没有效果。后用大青叶、板蓝根、山豆根等一剂见效,两剂痊愈!

个体差异千差万别,中医中药针对的不是病原体(细菌、病毒),而是对证下药。“证”是中医在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反映人机体反应状态的一组症候群,包括脉舌等。只要辨证论治,对证下药,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如用西医那一套双盲实验,根本无法得到结果!

但中医中药有用,能治好病,却是千真万确,不容置疑!绝不用双盲实验那一套肤浅不成熟的所谓“科学”理论去否定抹杀中医!也抹杀不了!

7

如果你学过数理统计,数理统计学里专门有一章介绍发现烟草会致癌的文章。无论是100年前 还是如今的分子级药理研究,都不能确切的告诉你 烟草和癌症的科技模型,也无法所谓进行癌症和烟草的双盲模型。

但是我们通过数理统计采样对照就能发现吸烟者癌症概率高于不吸烟者。这里面有无数是否熬夜,是否婚姻是否养宠物是否饮食合理等各种干扰因素。但是数理统计科学的模型就是对比吸烟和不吸烟的数据模型,就能推导一个大概率可能可信正确的结论。

而双盲实验是试图在数理统计基数上减少一个符合经济运作的小样本,缩小干扰选项的小范围统计模式。他距离中国几千年来运作的药物传统模式里动不动大面积采样的数理模型差距很大。双盲实验因为时间不够,样本不够,对比不够,干扰无法完全排除等因素,他得出的结论距离直接通过数理统计的医学模型差距很大很大。

比如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找出在过去100年内服用了人丹消除了中暑症状的十万个有效样本,占总体样本中的百分之多少。但是受限于目前科技却无法从分子级别研究出有效成分和作用原理。

而双盲实验至今为止即无法存在超过百年,又无法超过万人的数理对比模型。为啥我们会听过双盲以及被认可双盲,这是因为这种双盲测试方式符合现有经济模型下药物研究方法,以及更适合资本投资产出比合理可控,以及方便推进。所以你才会听说和被科普。

8

这样可以除外药物的安慰作用、心理暗示、专家效应。你不知道谁吃的是药物还是苞米面儿,这样如果患者都好了,说明药物也就是和吃饭一样。不敢这么做的药物心里有鬼呀,不敢接受检验。

9

啧啧啧~

支持双盲实验,就等于“聪明”了?这判断标准倒是够“聪明”的呢。

实验,不论其环境、目的、过程、步骤、参数设定,只要“双盲”,就“聪明”了?这些“聪明人”可真够聪明的。

另外,你这个“支持双盲”,到底指啥?你支不支持双盲一下馒头?你支不支持双盲一下白开水?你支不支持双盲一下茶叶?

“支持双盲”~

这词可真够聪明的。

要双盲中药?没问题,不过,请千万记住,实验者是知道要验证什么内容的中医师,而不是压根不知道中医理论到底是什么意思的傻缺。你一个经济学家能去设计一个双盲实验?

另外,提醒你一下中药材与化工步骤生产的“西药”的区别,就是中药材都取自自然界,都是在自然界稳定存在的物质。这些物质早已在自然界当中经无数动植物双盲验证过了。而化工厂制出来的“药物”,从来都没有在自然界存在过,是凭空制造的物质,其所有属性根本没有可靠的表达。做个“双盲”,也是必须必然。问题是,自然界的自然之物,需要享受这些“新物质”的待遇?

双盲~菜市场上的东西,你要不要都做个双盲?你可真聪明。

“支持双盲”就“聪明”,“不支持双盲就愚蠢”,这标准可真够客观、严谨、有逻辑、聪明的。

10

某西药做“大数据三期临床双盲试验”,既然是大数据就得上千人吧?治疗组333个服药的就开始呕吐头痛掉头发,服安慰剂的对照组333人就没有这些反应,如果西医没有办法让服安慰剂的也呕吐头痛掉头发不就穿帮了吗?双盲不就成双明了吗?西医是用什么办法把333个不呕吐不头痛不掉头发的人弄成呕吐头痛掉头发的?如果西医能做到,我就怀疑西医这是治病救人,还是谋财害命?会不会也把我也弄安慰剂组里等死啊?所以我就开始多思多想,开始学中医,然后我就变聪明了。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