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Space X也从NASA挖人 美国商业航天为何越来越繁荣

电脑版   2018-10-04 07:50  

(原标题:Space X也从NASA挖人,美国商业航天为何越“挖”越繁荣?)

2010年恢复增长以来,美国火箭航天工业员工人数和行业总产值已经超过了2008年前的水平,航天产业雇员数约为22.1万人。

航天业是一个不断需要资本输出的重资产行业,对从业人员技术门槛要求尤其高。美国除了Space X,还有Blue Origin等多家商业航天公司。

更重要的是,不管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是否愿意,其和众多商业航天公司之间的人才输送,已经成为了一个常态。

也就是说,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从NASA跳槽到Space X或者是轨道科学,不仅不会引发媒体的热议,还带来了商业航天的繁荣。

01

美国商业航天公司涌现

20世纪80年代,儿时的马斯克在南非看《银河系漫游指南》时,大概想不到未来的这一幕:自己在美国创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将一辆带有该剧经典台词“Don’t Panic”的特斯拉汽车送上了太空。

30多年过去了,美国航天机构仍被诟病“官僚”和“低效”,而参与美国的航天业的玩家更加丰富,商业航天在美国成为了一个赚钱的买卖,马斯克的Space X也成为了“航天新贵”。

根据美国航天基金会发布的《航天报告(2017)》显示,2016年全球航天产业持续增长,总额达到3293亿美元,全球政府航天预算与商业市场收入继续保持约1︰3的比例格局。其中,商业航天的收入主要来自卫星发射,商业载人航天收入也在快速增长。

美国多家商业航天公司也相继成立:

1999年做连锁酒店的罗伯特·毕格罗成立专注做商业空间站的Bigelow公司;

2000年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创建专注做可回收火箭的Blue Origin公司;

2002年PayPal创始人伊隆·马斯克创建专注可回收火箭的SpaceX公司;

2006年洛克希德马丁和波音组建联合发射同盟并在航天飞机退役后迅速垄断火箭发射市场;

2010年几位NASA前员工创建专注小微卫星组网应用的Planet Labs公司。

这也意味着,一名美国航天从业人员的选择非常丰富。只要在航天业内,不论是NASA还是Space X,经验和能力都是下一个工作薪资的筹码。不管NASA是否愿意,其和众多商业航天公司之间的人才输送,已经成为了一个常态。

02

政策因素

美国私人航天商业化为何如此繁荣?故事要从波音和洛马两大太空发射行业巨头的合并说起。

随着冷战的结束,NASA的预算一再缩减,美国想到了吸收社会资本的方法。1984年,国会通过了《商业太空发射法案》,允许私人发射火箭,并要求NASA尽最大可能寻找和鼓励最大化太空商用。

1990年,为了赚NASA的发射费,一大批私人发射服务供应商应运而生。

此前美国的太空发射业务一直被波音和洛马这两家公司垄断,二者在业务调整成立合资企业联合发射联盟后,更是独揽了美国空军、NASA和其他政府机构的火箭发射项目,成为了典型的暴利行业。

逐渐地,各方都对火箭发射成本开始“闹起了小意见”。“致命一击”来自小布什和奥巴马政府时期的政策。

为了打击NASA、洛克希德马丁、波音、洛克达的垄断地位,《国家航天运输政策》、《美国国家航天政策》相继颁布,其中最重要目的就是要求NASA转变发展核心到科学研究和深空探测领域。

这意味着NASA开始让出最赚钱的近地空间业务,被迫放开相关科研给私营航天公司并支持它们的发展,资本相继涌入。

03

商业驱动

另一方面,美国在90年代开始了“互联网泡沫”时期,各路资本到处找项目“圈钱”,商业航天也难逃其中。

尤其是1990年《发射服务购买法案》、1994年《商业遥感法案》、1998年《商业空间法》推出后,在资本的裹挟下,各类商业航天创业公司不断涌现。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影响下,除了波音、雷神、洛克希德-马丁和轨道科学等老牌火箭航天企业外,私人火箭制造和发射服务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说到底,美国商业航天的未来,是传统的私营大企业和新兴小企业之间关于“降成本”的竞争。

数据显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通用动力公司、艾连特技术系统公司、雷神公司和波音公司,拥有的工厂数量一共有34家,占火箭航天工业私营企业工厂总数的59% 。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拥有的员工数量最多,超过2万3,占本部门私营企业的31%;其次是拥有1万5千人的雷神公司和拥有1万名员工的波音公司。这三家公司的员工数量合计占64%。

与之相对,规模更小的公司,如Space X,通过减少不必要的机构和员工人数,降低生产成本。

有业内人士曾表示,火箭是个高度人才密集的行业,尤其需要参与过实际运载发射、型号设计,经历过失败、做过“归零”的人。这也是为什么NASA的人才如此抢手的原因。

04

NASA成就Space X

经过数十年的行业积累,美国储备了大量的航天人才和资源,Space X成立后,吸收的众多技术骨干都来自NASA。

2002年随着前NASA火箭科学家汤姆·穆勒的加入,马斯克的Space X正式成立,Space X的方向也确立为研发降低太空运输成本。

数据显示,目前Space X每次的火箭发射费用平均在6000万美元左右,相比之下,其对手联合发射联盟每次发射成本平均为4.35亿美元。马斯克甚至预计未来的价格要降至对手的十分之一。

对降低成本有着同样诉求的NASA,拜倒在了Space X打出的“降成本”的金字招牌下。实际上NASA直接或间接提供给Space X的,不止是航天人才,还有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

自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等事故后,航天探索事业在美国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加上和前苏联关系的回暖,太空军备竞赛逐渐失去意义,NASA的预算也不断遭到削减,造成人才不断出走。

1994年,NASA推出了 “技术转移计划”,拿出了每年预算的20%用来支持商业合作伙伴协助研发新技术,其中包括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方案,降低进入太空的成本。

而在马斯克看来,太空发射服务之所以价格高昂,一部分是因为是不必要的官僚架构。这些年来,美国航天业最大的“官僚架构”之一NASA用在Space X的投资上已经超过了50亿美元。

2006年,猎鹰1号火箭三次试射全部爆炸,SpaceX濒临破产,NASA雪中送炭投资2.8亿美元到墨林发动机升级和研发猎鹰9号。2008年,猎鹰1号发射成功后,SpaceX成为人类第一个实现火箭发射的民营商业航天公司。

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中,NASA不仅将发射任务委派给 Space X,还将人才、技术等向 Space X 进行转移,免于其重复进行先期的技术研发。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