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潮资讯

我不是药神 药能救命,那谁来救心?

COCO

电脑版   2018-09-09 23:11  

“你怎么笑了?”

“因为它真。”

“你怎么又哭了?”

“因为它血淋淋的真。”

《我不是药神》火了。

这几天,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论这部电影。谈的时候,眼中带光,眼中带泪。

《我不是药神》由轰动一时的“陆勇案”改编而成。一个很现实的故事,讲的是几位白血病患者,因为买不起进口的格列宁抗癌药物,只能去买从印度走私的仿制品抗癌药。

一系列的利益纠葛,人性挣扎,相关方博弈。能看到人性的伟大,也能看到人的卑微;能看到光,能看看到光影背后的黑暗与无奈。

很多时候,对于一个鲜活的生命来说,无奈本身,就是巨大的黑暗。

回归话题本身,谈谈“疾病”这个词。

不知道大家对“疾病”这个词有多深的理解,去年刷爆朋友圈的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一位在北京有房有车的精英中产,因为家人一场病,在ICU看到了每天耗费6万块的各类昂贵机器,被逼到卖房卖车。

他说,我终于知道了,什么才叫“疾病”。

他说,如果我病得不行了,一定不要进ICU,我宁可死去。

回归话题本身,谈谈“疾病”这个词。

不知道大家对“疾病”这个词有多深的理解,去年刷爆朋友圈的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一位在北京有房有车的精英中产,因为家人一场病,在ICU看到了每天耗费6万块的各类昂贵机器,被逼到卖房卖车。

他说,我终于知道了,什么才叫“疾病”。

他说,如果我病得不行了,一定不要进ICU,我宁可死去。

更残酷的现实是

不敢病,更不敢死

这部片子不可避免的将观众地讨论点引导在“看病贵”的问题上。有病不会治,是天灾。有病治不起,那就是人祸。

“小病拖、大病抗,病危等着见阎王”几乎成了我们的现实写照,不是不想治,而是不敢治、害怕治,治不起。

在疾病面前,大部分的人都无能为力,但谁也不能保证,下一个被光顾的不是你,就像《流感下的北京中年》那样。

最开始的一场感冒,到最后把一个家庭推向奔溃的边缘。

都说病来如山倒,有时候,倒的不止一个人,而是一整个家庭,在一个医疗体系根本不完善的国度里。

病,也等于恐惧、等于贫穷、等于奔溃。

感谢《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让很多人哭的时候,也倒逼很多人去思考——

当我面临疾病和死亡时,我该怎么办?

这世上只有一种病——沉睡不醒的病。

你不是神,却至少可以做个觉醒的人。

密勒日巴尊者曾唱道:

当你强壮而健康的时候,

从来不会想到疾病会降临;

但它就像闪电一般,

突然来到你身上。

当你与世间俗务纠缠不已的时候,

从来不会想到死亡会降临;

但它就像迅雷一般,

轰得你头昏眼花。

《西藏生死书》中说 ——

西藏佛教徒相信,癌症之类的疾病其实是一种警讯,提醒我们生命中一直被忽略的深层部分,比如精神的需求。如果我们能够认真看待这个警讯,全盘改变生命的方向,不仅能治疗我们的身体,甚至有益整个生命。

心灵深处的改变 像乔达弥一般深切地反省无常,可以让你从内心的深处来体会无常的真义,当代上师纽舒堪布(Nyoshul Khenpo)写了一首诗,道尽个中真味:

万物的本性都是虚幻短暂的,

有分别心的人,视苦为乐,

如刀上舔蜜。

坚持万物实有的人,多可怜啊!

同参道友们,往内观照。

然而,往内观照是多么困难的事!我们多么容易被旧习气主宰啊!就像纽舒堪布的诗告诉我们的,即使它们带来痛苦,我们也以几近听天由命的态度接受它们,因为我们惯于屈从。我们自以为崇尚自由,但一碰到习气,就完全沦为它们的奴隶。

虽然如此,反省还是可以慢慢带给我们智慧。我们注意到自己一再掉入那不断重复的固定模式里,也开始希望跳出窠臼。当然,我们也许还会再掉入其中,但慢慢地,我们可以跳出来,有所改变。这首题为《人生五章》的诗,道出了全部讯息:

我走上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掉了进去。

我迷失了……我绝望了。

这不是我的错,

费了好大的劲才爬出来。

我走上同一条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假装没看到,

还是掉了进去。

我不能相信我居然会掉在同样的地方。

但这不是我的错。

我还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爬出来。

我走上同一条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看到它在那儿,

但还是掉了进去……

这是一种习气。

我的眼睛张开着,

我知道我在哪儿。

这是我的错。

我立刻爬了出来。

我走上同一条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绕道而过。

我走上另一条街。

反省死亡,是为了在内心深处做一番真正的改变,并开始学习如何避免“人行道上的洞”和如何“走上另一条街”。通常这需要闭关和深思一段时间,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睁开眼睛,认清我们该如何对待生命。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