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客观真的客观吗?《十三邀》第三季仍用偏见探索真实内涵
COCO
电脑版 2018-09-07 10:45
正反两极的评价让从不吝啬表达偏见的《十三邀》处于风口浪尖。当怀疑者认为它无法继续的时候,第三季依旧来了,带着第一季与第二季的怀疑与审视,带着固执与坚持。这是一场对抗,也是一场探索,观点在对方身上融化与否、深种与否都未可知。
十三幺是麻将的一种和牌形式,代表着十三张麻将牌中什么都有,但组合在一起又是一副极好的牌,《十三邀》一改传统访谈节目客观中立的态度,通过十三位嘉宾与许知远带有自身偏见的对话来思考和理解世界。《十三邀》不仅突出被采访者的真实,更要将采访者的真实突显,从而寻找两人之间的冲突。对于节目而言,偏见和强烈的个人意识正是其所追求的真实所在,但这种真实也让这个节目收获了满满的质疑。跌跌撞撞地,《十三邀》第三季仍踩着固执且坚定的脚步在怀疑声中回来了,带着好奇与不解,带着思考与探索。

几日前,网易云音乐发起了一个基于荣格心理学的人格测试,只要通过回答几道选择题,便能测出外在人格和内在人格,一时间火爆朋友圈。在参与者看来,或许只是一场重在参与的心理测试,渴望在外界形象建构与内心自我认知之间达成一致,但事实上这也体现了一种人们对认知真实自我的渴望。《十三邀》正是抓住了观众内心对于真实的渴求,以纪录片的形式,用事实、用真相、用真冲突,去探索一个个真实的人。

时代的烙印在李宇春的身上格外明显,利索的短发,饱含力量的声音,一反常态的中性风格使她一夜之间风靡全国。但对于李宇春而言,她只是代名词,而自己是谁,一直处于探索之中。她在节目中谈到威尼斯双年展上关小的一个作品,叫作《DAVID》,用一个影像表达了每个人都去看大卫,有的时候远,有的时候近,用各种方式消费他,破坏他,仰望他,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他是谁。如果说传统女性形象是个框,那么2005年,李宇春那种与传统截然不同的反叛姿态只是时代选择中突破框线的一个符号而已,正如李宇春对登上时代周刊的回应——那是节目,不是我。

有人说,现在的明星不是明星,是流星,流量让成名者闪烁一时之光,但时间终究会告诉他们真相。从或许是无意构造一个别人眼中的自己,到通过贴标签制造讨喜的人设来建构“自己”,娱乐生产得到了工业化的秘诀,程式化的名人形象呈现出一种病态。只要从小小的镜头里展现观众喜爱的一面,就能迅速挖到一桶金。人成了符号,娱乐在本质上并不看重个人,市场和流量红利让自我意识变得不再重要,让真实的人变得不真实。当假面成为娱乐世界的主流,那些敢于对抗娱乐工业化现象用真实发声的事物便更难能可贵。相比起一切都按照台本进行的节目,《十三邀》的相对无言让观众切实感知到真实,被采访者是活在影片之中而非活在人设之中,这种活着的真实感正是这个节目的精髓。
采访者的主观介入承认偏见,比力求客观更需要勇气人活着,离不开“真实”。
许多人指责许知远,认为他无休止的自我表达和充满偏见的对话,打烂了原本的一手好牌。从纪录片的表达方式来看,自我表达也是一种真实,法国纪录片导演让·鲁什认为“真实电影”对创作者的主观介入并不排斥,只有通过展现拍摄者和被拍摄对象之间的互动,甚至是有意的挑衅,才能挑起冲突点,让隐藏在平静表面之下的“真实”显现出来,这种纪录片风格或许让许知远与嘉宾之间的冲突有了合理的解释。

接受指责与质疑,让我们从旁观者的视角窥视拥有不同价值观的个体激烈碰撞,从启发意义来说,《十三邀》通过自我表达将偏见放大,也将真实放大,其每一处都促使我们扪心自问,重新审视自我,思考真实的客观是否存在。尴尬是冲突的一种表现,是被访问者的真实,也是访问者的真实,是对话,是双方尝试相互理解,是不隐藏矛盾,是对偏见这一真实存在的坦然面对。

正如许知远在节目中大方承认对张艺谋带着很多偏见,通过接触了解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去他真实的拍摄地走一走听一听,去打开他更多的个人生活维度,才突然理解他的许多挣扎,看到张艺谋真实的那一面。《十三邀》用偏见去对抗偏见,这种承认偏见的方式,让对话双方与观众都能以一种更加清晰、全面的视角去看待。在这里,偏见让我们更加接近真实。
追问比答案更重要《十三邀》寻找被网络蚕食的思考如果有捷径,我们应该走吗?
如果网络能给予我们答案,我们为什么还要思考呢?
如果热点、时代潮流告诉我们应该大步前进,那我们还应该坚守吗?
《十三邀》第三季一开始便是一个由近及远的镜头,人在倒退与前进中犹疑不决,呐喊着,追问着,寻觅人生意义。节目到了第三季,对于许知远而言,对节目的走向与目标的态度也许已不像最初时那样坚定、明晰,而他内心的迷茫却恰恰将他对自己的反思与追问融入到了整个节目的点点滴滴当中。
一个时代的质感不应该是光滑的,而应该是有些粗糙,甚至是带着些许瑕疵与缺口的。时代中总有人在披荆斩棘、一路向前,也总有向往返璞归真、留存本心,有被时代造就的英雄,就有被时代遗忘的弃子。网络让信息呈现爆炸式的增长,也让这一代人在信息浪潮中迷失了自己,个人的力量显得如此单薄。我们总以为得到答案就已经够了,然而我们却遗失了追问自己的能力。

经典固然拥有其价值与意义,历史沉淀的产物已经经历了时间的打磨与认证,在新时代的长林中有一席之地可立,但沉溺于过去会让人丢失思考的能力与习惯。追随是一种态度,追问则是另一种态度。在节目中,张艺谋希望自己成为能让年轻人突破旧有,坚持自我的那类榜样,带着新潮,带着冲劲。如果仅仅因为那个人赫赫有名而去追随,那就失去了对自身的追问,他希望年轻人能在思考中追问自己,或许是他的电影真的好吗,或许是他的风格真的适合自己吗,或许是什么才是好电影,等等。这些追问远比答案更重要。在蹒跚中一路走来的《十三邀》也许并不能给我们一个简单客观的“真相”做为答案,也许在它前进的道路上还将继续与争议相伴,但这些都不能抹杀这档独特节目存在的意义。《十三邀》的存在正是因为时代需要更多的人来思考,来探索,来追问,而在追问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又何尝不是一种意义呢?
许知远的偏见也是我们的偏见,我们所认为的客观也并不是真的客观。由腾讯新闻和单向空间联合出品的《十三邀》不仅仅停留在纪录片的真实展现上,更是通过艺术形式将冲突表现出来,不仅仅通过双方的对话,也通过许知远充满主观色彩的个人评论,不同视角的观察者、陪伴者的论述,让我们看到人与人相见时的拘谨,看到世界观与世界观之间相互碰撞时的冲突与和谐。
分享
2021-12-30 18:08:03
2021-12-29 14:43:08
2021-02-08 23:15:56
2021-01-26 13:16:17
2020-11-29 23: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