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潮资讯

这么敢拍的国产片不多,可惜上映一周就惨遭下架

COCO

电脑版   2018-08-21 07:05  

文艺片这个类型,说起来容易,实际上难拍。

影片主旨确定之后,导演需要从人物的个人性格引出广泛的时代感。同时画面要漂亮,台词要有深韵,以此渲染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今年暑期,国内就公映了一部这种类型的文艺片。

第11届FIRST影展上,它获得了最佳剧情长片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另外,还有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金虎奖”的加冕。

片名:《北方一片苍茫》。

第六代导演特性使然,这部电影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东北农村,主角是一个结过三次婚的寡妇,名为二好。

村庄里没有乌托邦中描绘的”团结互助”友好氛围。相反,每一个人都只为自己的生活做打算。严重时,还经常出现“集体排外”的景象。

在失去第三个丈夫之后,二好被村民们硬扣上了克夫”的帽子,没有人愿意跟她交流,也没有人同意她继续居住在村子里头。

于是,二好只能和丈夫的弟弟蜗居在一辆小小的面包车上。

没有电,没有暖气。零下几十度的天气中,姐弟俩被迫品尝着生活的艰辛。

为了改变生活状态,二好奔波着求了很多人,其中,有村干部,有沾亲带故的四爷爷,还有一起长大的发小。

农村里头,谁会去帮助一个手无寸铁、没有能力拿出“回报”的妇女呢?

作为交换,村干部和发小猥琐的表示:要帮忙可以,但是你必须用你的身体报答我。

二好虽然说是个寡妇,却也拥有女性最为刚烈的坚贞,想都没想,她选择了拒绝。

这下,就只剩下沾亲带故的四爷爷了。

天寒地冻中,二好贴心的把不能行走的四爷爷搬下炕洗澡,并且在阴差阳错中治好了四爷爷的腿。

凭着这个契机,二好瞬间成为村中“能治百病的大仙”,所有人的态度都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尚未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这种现象颇为常见。

没有文化,没见过世面的人群们总是一副愚昧又无知的样子,为利益露出尖酸刻薄的嘴脸,谁有本事就把谁的地位捧到最高。

同时,他人却没有权利对这一群体的生活态度进行批判。

时代特性,作为观众,我们只能唏嘘感叹,却无法改变。

在二好成为村中最神圣的“神力”之后,她改变了很多事情,力所能及的帮助了很多人。

有一个生了4个女儿的妇女,第5次怀胎后,二好“施法”把她肚子里的女儿换成了儿子。

面对被追债的同学,她生出恻隐之心,告诉他后山埋着黄金,以便躲过牢狱之灾。

跟其他文艺片不同,《北方一片苍茫》中大多数画面都是没有色彩的黑白,隐喻着“苍茫”这个主题,同时也揭示着落后农村的守旧。

偶尔,二好的眼前会出现彩色的画面,通过彩色的灯、彩色的烟火,观众能够感知到二好对于生活的希望。

现实和幻想不断变化,荒诞,却也真实。

更值得探讨的,是二好帮助村民们以后的情况:为了养儿子,妇女的丈夫卖掉了4个年幼的女儿;在后山发现黄金之后,村干部们逼迫着二好说出其他黄金的位置。

贫穷落后,有的时候不仅是一种生活状态,还能最大程度的揭露出无知的人性。

“敬奉你是因为你能帮我们大忙,如果你不肯帮我们忙,那你就屁都不是!”

在那些随处可见的“破碎镜子”中,观众也能感受到二好信念的消亡,乃至于那份属于时代的特性。

她明明是想要通过善意来温暖生活,却终究没能敌过复杂的人心。

最后,仍旧落得一个凄惨的结局。

总结来说,这部电影是通过二好的人生经历来揭示中国农村的种种问题。

细节颇多,有破碎的镜子、无缘无故学会通灵本领的原因。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沉重”与“现实”这份情绪之外,相信大家还能看见更多属于时代的元素。

遗憾的是,因为没有卖力讨好观众,这部充满现实主义的电影票房不高,排片也很少,上映7天仅60多万票房。甚至在上映一周后就被下线。

-END-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