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潮资讯

梅兰芳和孟小冬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COCO

电脑版   2018-08-18 18:13  

20世纪20年代,菊坛上发生一件大事,那就是梅兰芳与孟小冬因戏生情,两人一个是旦角之王,一个是须生之皇,成为当时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梨园韵事。这段短暂的恋情改变了梅兰芳的人生走向,也改变了孟小冬的整个人生。

在遇到孟小冬之前,梅兰芳已经有了两房妻室。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是清末驰名的花旦,人称“胖巧玲”,父亲梅竹芬在梅兰芳4岁时就病死,梅兰芳母子跟着大伯父梅雨田生活。梅兰芳9岁从吴菱仙启蒙学青衣,12岁起在喜(富)连成科班搭班习艺,15岁又遭逢母丧,早年经历坎坷。18岁时,在祖母做主下,梅兰芳与长自己一岁的王明华成婚。王明华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女性,一向勤俭持家,两人十分恩爱,并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名叫“大永”,女儿名叫“五十”。

随着梅兰芳的渐渐成名,演出和应酬日益增多,王明华女扮男装进入戏院后台照顾丈夫,给了梅兰芳很多帮助。但好景不长,4岁的大永和3岁的五十被一场麻疹病夺去了生命,给梅兰芳夫妇沉重的打击,但两人相互支撑,度过了最悲痛的岁月。由于子女均殇,王明华又不能继续生育,于是“梅党”怂恿梅兰芳再娶。梅兰芳从小过继给大伯梅雨田,兼祧两房,可以再娶。后来,梅兰芳娶了同拜吴菱仙为师的福芝芳。

梅兰芳娶福芝芳有两种说法,梅葆琛在《怀念父亲梅兰芳》记录了福芝芳母亲福苏思的说法:当年梅兰芳与福芝芳两人经常共事和演出,梅兰芳看上福芝芳为人质爽,在舞台上兢兢业业,暗生情愫,便托媒前来求亲,当时福苏思并未同意,一是福芝芳年纪较小,刚开始演戏不久;二是梅兰芳前妻王明华得了肺痨病,命在旦夕,福苏思不愿女儿做偏房。但梅兰芳三番五次求亲,见他一片真心,最终同意了。

但也有另一种说法,同时代的张次溪在《燕归来随笔》写到,梅兰芳与王明华成婚十余年,没有子女,梅党很担忧,提议娶歌女福芝芳。但兰芳伉俪情笃,即使大家都如此劝诫,但仍不能勉强。由于梅兰芳非常敬重罗瘿公,梅党知道如果请罗瘿公游说,梅兰芳一定会答应,果然请罗瘿公去说后,梅兰芳答应了。由于梅兰芳貌如初日芙蕖,是当世美男,而福芝芳芳丽绝伦,两人结合后,一时有“梅福神仙”之誉。

当时梅兰芳住在芦草园,王明华与福芝芳分住东、西院,称为“东院大奶奶”、“西院大奶奶”。1928年,王明华病逝,终年35岁。梅兰芳极度伤心,自撰一挽联:“三年病榻叹支离,药灶茶炉,悼我当时心早碎;一旦津门悲永诀,凄风苦雨,哭卿几度泪全枯。”

福芝芳与梅兰芳共同生活了40年,相亲相爱,共生育9个子女,其中5个因各种原因夭折。福芝芳精心照顾着梅兰芳,尤其是抗战时期,梅兰芳不愿为日伪汉奸演出,生活窘迫,福芝芳典当了自己的首饰,补贴日常生活费用。

孟小冬(1907-1977),原名若兰,字令辉,出身梨园世家,祖父孟七,是著名的著名文武老生兼武净演员。关于孟小冬的身世,也有另一种说法,孟小冬是汉口人,本姓董,名若兰,父母为满春茶园演员包伙食,民国元年,孟家兄弟几人在满春茶园演出,六岁的董若兰很喜欢看戏,且嗓音很正,很受孟七三子孟鸿荣(号称“小孟七”)的喜欢,离别时难舍难分,于是董家人让董若兰认孟鸿荣作干父,到15岁时改姓孟。因孟家人一直叫若兰“小董”,“董”与“冬”同音,所以叫“孟小冬”。

孟小冬9岁从“菊仙”仇月祥学孙派老生,12岁登台演出,已有大角风范。14岁已经同老旦张少泉,武旦粉菊花、姚玉兰等同台演出。在法租界黄金荣开设的共舞台,孟小冬挂牌排在第九,演出佳评如潮。不到20岁,这个女老生就已经在名角如林的北京独当一面,引得无数文人、记者、剧评家为她倾倒。天津《天风报》的沙大风撰文捧她为老生行的“皇帝”,称之为“冬皇”。

孟小冬的早年正与梅兰芳相反,可谓绚烂至极,在这个奇女子的映衬下,让当时一些著名的老生都黯然失色。 孟小冬平时爱穿男装,头发剪得很短,脸蛋极漂亮,有剧评家认为,当时著名的以美貌著称的雪艳琴、陆素娟等坤伶,“她们的姿色都比不过孟小冬”。其嗓音被认为“在女须生地界,不敢说后无来者,至少可说前无古人”。

1925年8月,在北京一场大型义演中,孟小冬受邀参加,当时大轴是梅兰芳、杨小楼的《霸王别姬》,压轴是余叔岩、尚小云的《打渔杀家》,其次就是孟小冬和裘桂仙演的《上天台》,这场演出让孟小冬声名鹊起,这时候她才18岁。随后的一次堂会戏上,孟小冬与梅兰芳合演《四郎探母》,观众看得如痴如醉,演出非常成功,从此,梅兰芳常邀请孟小冬这出戏。

两人配合精彩绝伦,颠倒阴阳,颠倒众生,有好事者就主张让他们继续合作演出,增加票房。梅党的捧角们也大力撮合两人,在梅兰芳面前竭力宣扬孟小冬的出众,两人也因戏生情,彼此心心相印,梅兰芳大孟小冬13岁。当时孟小冬是仇月祥的徒弟, 没有人身自由,收入也都归仇月祥,梅兰芳与孟小冬相恋后,帮助孟小冬从仇月祥身边解脱。当时王明华病体沉重,梅党向孟家许诺,梅兰芳“兼祧两房”,因此孟小冬并非偏房。且有说法称,这枚婚事王明华也出了力,因为她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又不喜欢福芝芳,所以支持两人的婚事。就这样,“冬皇”终于下嫁“伶王”,1927年,两人在冯幼伟证婚下,结为夫妇,但对外保密。

两人婚后生活幸福甜蜜,有诗云“真疑是戏戏疑真,红袖青衫俩俊人。难怪梅岭开最好,孟冬恰属小阳春。”但好景不长,婚后不到1年,两人关系就时好时坏,1929年春对外公开,1931年正式分手。

两人分手的原因众说纷纭,比较可信的有三种说法。其一是震惊整个京城的“血案”,导致梅兰芳差点丢了性命,而始作俑者就是疯狂迷恋孟小冬的纨绔子弟李志刚,因听说孟小冬嫁给梅兰芳,就去找梅兰芳理论,酿成血案。其二也是说这桩血案,不过说这是一场绑票案,不管真相如何,这都给了福芝芳一个借口,使舆论站在了自己一边。其三,就是孟小冬吊孝受窘。

梅兰芳的祖太太去世时,孟小冬回来戴孝,却被福芝芳挡在门外。有孕的福芝芳扬言,若是让孟小冬进门,她就拼上两条人命。梅兰芳只好劝孟小冬,孟小冬心痛万分,并感觉非常丢脸,心灰意冷,原本说的“名定兼祧”,不过是镜花水月,连是妻是妾都弄不清楚,情可以堪,从此不愿意再见梅兰芳。甚至有一天雨夜,梅兰芳来找孟小冬,她也不肯开门,任由梅兰芳在大雨中站了一夜,也没有相见,自此两人断绝来往。1931年夏秋,两人在杜月笙等人的调停下,正式宣告分手。

分手后,孟小冬一度看破红尘,茹斋念佛,情绪消沉。1933年, 在《大公报》上连登三天启示,澄清流言蜚语,并指责梅兰芳,原本“名定兼祧,尽人皆知”,但“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足见毫无情义可言”,“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

尽管已与孟小冬了断感情,也在人前决口不提孟小冬,但梅兰芳始终无法忘记她,1947年杜寿义演孟小冬演出,梅兰芳在家连听了两天电台转播孟小冬唱的《搜孤救孤》。而孟小冬也一样,60年代,有朋友去香港看孟小冬,见寓所内供奉着两个灵位,一个是恩师余叔岩,另一个就是梅兰芳。可见两人即使分离,仍然将爱放在心里,何尝半日相忘。

正如曹雪芹《枉凝眉》中的判词,“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参考文献:《梅兰芳与孟小冬》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