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治愈,叫是枝裕和
COCO
电脑版 2018-08-16 00:14

大家熟悉的是枝裕和又回来了,在《距离》、《无人知晓》、《如父如子》三次提名后,是枝裕和凭借《小偷家族》获得了金棕榈奖。

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温情又残酷,冷静且克制,是是枝裕和电影里一贯的表现风格。他明明很隐晦地描述爱,却又处处包裹着爱意。

《小偷家族》并不属于温馨的日本情调电影,因为它更接近社会的现实,在探讨人性与关系的问题上,更加深刻。
是枝裕和曾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小偷家族》创作灵感来自于日本媒体报道的一则有关养老金欺诈的社会新闻,家中的老人去世后,家庭成员隐瞒了老人的死讯,继续违法领取老人的养老金。
“过去五年,在日本阶级分化越来越明显,对那些生活没有保障的人群,我认为应该给他们一个发声的机会。”

看过《小偷家族》的观众评论道:是枝裕和真的很尊重观众,不煽情,不愚民,不说教。
他呈现的不是道德的是非,而是道德的困境
他帮你撕掉人身上的标签,让你看到一个一个人。那些人,和你一样,有血有肉,有夜里开着灯等待他们回家的家人。
他尽力展现生活的复杂,让你看到算计也看到算计背后的温情,让你了解、体谅,让你珍惜
“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起来的瞬间。” ——是枝裕和

如果有关注是枝裕和之前的电影,会发现《小偷家族》的主题和以往拍摄的电影是一脉相承的。
无论是《海街日记》里的亲情温暖,《如父如子》里对“什么是家人”的拷问,《奇迹》里对于儿童心理成长的呈现;还是《第三度嫌疑人》对人性复杂微妙、司法局限性的探讨,《无人知晓》里对被遗弃儿童等社会问题的关注,都有一种“是枝裕和式的治愈”。
是枝裕和的视角总是犀利而独特,击中人们内心最不愿被触碰和直视的部分。
有人凭借是枝裕和的电影像散文诗,他把生活拍成了诗,将恢宏远景归于身边的平淡,然后从生活本身每一个细微的细节挖掘出巨大的能量,给观众足够的空间,去体味影像背后的深情。

《海街日记》中的“四姐妹”

《无人知晓》中的孩子

《步履不停》中的父与子
他借《小偷家族》把一直以来关注的问题比较完整地交付给了观众,于是有更强烈的集合感。
在是枝裕和一系列电影,都有一个隐藏的设定:在人们的羁绊中毫不避讳地突出了彼此利用的部分。
我们不得不承认,相互羁绊相互利用又彼此相爱,才有了共生的意义,亲人、朋友、爱侣之间都是如此。
明确说出来自己“想要”,能让另一方觉得被重视被需要被肯定,对双方的关系维系都是一种“必要条件”。
用一句歌词来说就是,“我们要互相亏欠,要不然凭何怀缅。”
在《小偷家族》里,会联想到《无缘社会》里的一句话:“不想给别人添麻烦,象征着人和人之间的关联是何等脆弱”。

而很多时候,让人最温暖的大概是一个强而有力的拥抱。
无论生活多么不堪,“真正爱你的人,会像我这样,抱着你”。
这种拥抱中所能传达的能量,所带来的鼓舞,仿佛一杯酱酒直入心田,暖达人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分享
2021-12-30 18:08:03
2021-12-29 14:43:08
2021-02-08 23:15:56
2021-01-26 13:16:17
2020-11-29 23: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