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潮资讯

这个世界,笔杆子永远最焦虑……

COCO

电脑版   2018-08-15 20:57  

我好无聊,想杀个人

月色、峡湾、海崖、静静的海风,以及远处不断涌来的海浪,似乎都在向我们表明这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夜晚。

但海风和海浪不知道的是,峭壁上的这个少年,正在经历内心最动摇的抉择。

他拿着枪,对着月亮,徒自“嘭”“嘭”“嘭”地开了几枪。

然后低头深思了一会儿,将手枪奋力扔向大海……

像是在寻求一种答案,又好像是在作出一种回应。

第二天,什么都没有改变,但又感觉什么都已经变了。

在导演劳伦·冈泰的理解里,这就是当下年轻人的日常,一种夹杂着无聊和闷声暴力的情绪扭曲。

《编剧工坊》

准确地讲,片名更应该叫作“写作工坊”。

它曾获得第70届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由导演劳伦·冈泰和《每分钟120击》导演罗宾·坎皮略共同合作编剧。

整部影片采用纪实性的口吻,启用当地各色背景相异的素人演员,讲述发生在法国南部一个以造船工厂闻名的滨海小镇里的故事……

一群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青年就业中心的建议下,跟随一位资深作家奥利维亚,致力于写出一本可以出版的犯罪悬疑小说。

这本身就带有一种阶层对立的荒诞感。一群马上要面临生存压力的刚毕业大学生,与一名已经成功上升到中层阶级的女作家,在政府的簇拥下竟然要共同完成一次写作。

什么时候,写作的门槛这么低了?

不考虑“写作”的背景环境,也不考虑学生的专业知识。“写作”只被作为了一种契机,大家各怀鬼胎,“互不干扰”才是他们最终的成果目的。

他们其中有人是真的为了促成一次写作而来,有的则只是单纯地过来混个学分,还有的人,则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

不同的种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长环境,让他们很快就对“达成一致的结论”产生怀疑。

其中一位叫做安托万的年轻人尤其甚,他的小说构想总是带着一种暴戾的恐怖气息,与周围其他学生充满温馨、历史感的写作格格不入。

甚至于,他当众将奥利维亚的小说读出来,将其中涵盖“暴力”的部分夸大,羞辱奥利维亚的写作意图以及写作用词。

无奈,奥利维亚只好将他驱走……

但事情并没有停止,表面上看这是一次作家带领学生完成一次写作。

但抛开这曾公益的表面,整件事其实就是一个高阶知识女性妄图用她的能力,想要改变底层人士看待生活的方式。

可对于底层人士的学生来说,这并不是一次心甘情愿地等待被救赎的过程。社会资源的强烈分配不公,阶层长期固化的现状,都让类似安托万这样的学生产生强烈的厌世情绪。

他偷偷地观察着他这个带着所谓“成功女性”标签的女老师,搜索她的书,搜索她的社交账号,与朋友们一起对她高谈阔论。

女老师奥利维亚也暗暗观察着这个让她头疼的学生,安托万惊为天人的思想和言论其实从他的社交账号上一窥便知。

他整天无所事事,玩游戏、上社交网站,下海游泳,或是跟着自己的表哥和朋友瞎混。账号里充斥着各种极端的右派分子言论,充斥着各种暴力和危险的举动。

对安托万来说,表哥的未来就是他的未来,一眼就是“头”,更没有对未来的任何向往。一腔无所爆发的“怨气”只能以寻求一些刺激事情来发泄,来消遣。

但奥利维亚的到来,让他的这种“无所事事”突然寻找到一种暴力的发泄口。他将自身的不满,无缘由地归咎于奥利维亚的成功。

在写作的探讨中,他不止一次地将他的那个“杀人”的动机抛诸出来:杀人的目的,仅仅只是无聊。

甚至于,安托万最后拿着枪,来到了奥利维亚的房间。他并不知道自己拿的是什么东西,也并不知道自己要拿来干什么。

他只是知道,他想要为自己平平无奇的人生和现状作出来一些改变。

他羡慕奥利维亚的高谈阔论,羡慕她游刃有余的生活现状,包括羡慕她对这次“暑期写作”的强大自信心。

但他又无能为力,他的未来只能跟随他表哥的脚步,做最接地气的工人工作。奥利维亚是他永远都不可能触及到的阶层。

所以,当他反应过来他与奥利维亚的阶层关系永远都不可能改变时,他第一反应是想获得一种关注,哪怕是让这些高阶分子恐惧、害怕的关注。

他不止一次地问奥利维亚,“你害怕吗?”,都受到奥利维亚的敷衍回答。

直到他拿枪对准了她,获得了奥利维亚“害怕”的回应,安托万的心绪才开始有些平静。

最后,安托万对着月亮开了几枪,然后将枪扔进了大海。

第二天他向工坊的同学道别后,专注投身于小镇的造船行业……

一切好像都没有改变,但一切好像都已经悄悄作出了改变。安托万在万念俱灰地情况下默认了自己的现状,这是一次最无力的妥协。

这部影片第一次上映于2017年的戛纳电影节,实际拍摄应该是在2016年。

2016年的法国是什么样子呢?

2015年11月法国巴黎发生恐袭事件,当晚造成132人死亡,300多人受伤。其中巴塔克兰音乐厅造成了112人的当场死亡……恐袭风波一直持续多年,直到今天,法国人民依旧不能够释怀当时的恐袭场面。

2016年7月14日晚,尼斯著名的滨海大道上聚集了大量民众观看国庆节烟火表演,一辆卡车以高速冲入人群,造成人员伤亡和民众恐慌。事件造成84人死亡,事后“伊斯兰国”(IS)承认是其所为。

2016年2月18日,法国政府劳动法改革草案正式颁布,法国工会强烈反对,全法举行多次游行,以及夜间站立示威,5月26日,法国甚至出现“无报纸”的情况。然而,在政府的坚持下7月21日强行通过了新的劳动法。

。。。。。。。

贫富差距、种族歧视、异端暴动、欧洲移民……为了给小说中人物的犯罪动机寻找一个合适的理由,这些社会性的真实矛盾被“写作工坊”不断拉出来。

明明几个小屁孩连最基本的犯罪手法都摸不清,却要在这里探讨最深奥的政治问题。

他们是这些“政治问题”最不可能惠及的阶层,也是“政治问题”异化的最前线受害阶层。

将近两个小时的片长,影片几乎一多半都靠对话和台词来撑,所有激烈的冲突和矛盾都围绕在圆桌之上,并且没有任何结论性和事实性的言论。

但这部电影所带给我的思想震撼力,却久久都不能离去。明明只是学生、老师、小镇以及教学,却让我感受到一种濒临绝望的末世感。

这是全世界同处于一种现世压力的惺惺相惜。

就拿国内来说,一方面,最近不断曝光出的“XXX股票操纵案”,“XXXX疫苗案”……让魔幻的现实不断冲击着我们的下限。

但另一方面,房价上涨,工资停滞,物价上涨……还在不断紧锣密鼓地敲打着我们人生。

长期阶层固化的现状,按理说本该让我们对此麻木不仁。但现行的教育制度,又让人在夹缝中不断寻求一种挣扎的新鲜空气。

奥利维亚就是安托万的那一缕空气。可触摸,却抓不住……羡慕不已,但也只能羡慕不已。

实际上,早就有人把这部电影类比劳伦·冈泰的《课室风云》。当年这部电影获得了第61届戛纳金棕榈大奖。

它讲述的是一所涵盖各色人种学生的社区学校,有黑人、白人、亚裔人……这些学生天性思维活跃,还未完全形成自己的三观,在课堂上时常以斗嘴、传播八卦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见解。

法语老师兼班主任的弗朗索瓦·马林不得不一次次中断进度,解决无数琐碎的问题。堂上的唇枪舌剑与部分学生敌视老师的态度让潜藏着的矛盾随时会爆发。

影片好像是在向我们抛来教育制度下的权利不平等,但是通过对教育现实的展现,针砭和讽刺了当下的各色矛盾,才是影片的关键。

劳伦·冈泰就是有这样的魔力,他什么都不用做,只是把镜头对准我们的生活,腐烂到底层的那些矛盾自然就被我们说了出来……

看完电影,我承认这是一次“闷声而沉重”的心理挫败体验。

美好和梦想,那些轻飘飘的东西就这样在劳伦·冈泰的镜头里被舍去,取代而来的全是赤裸裸的现实打击。

但这就是我们每天所生活的社会。

- FIN -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