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潮资讯

他也许是中国最被低估的导演

COCO

电脑版   2018-08-07 00:10  

原创: 浮光掠影

就像姜文导演无法忍受慢节奏一样,万玛才旦导演也不能适应快节奏。为后者带来盛名的《塔洛》,开篇便是塔洛通篇背诵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而派出所所长只表扬塔洛记性好就重复了三次,12分钟后,好不容易将场景切换到照相馆,又变成拍照合集了,而不过是洗了次头,塔洛和洗头姑娘相隔一条街道的眉目传情就如同牛郎与织女的久别重逢,主人公望眼欲穿,观影者却度秒如年。

电影《塔洛》剧照

而从处女作开始,这种影像风格就已显露端倪。

以致万玛才旦的影片总是形成口碑两极化。

他的藏族同胞在他的电影问世后,奔走相告已成常态,《静静的嘛呢石》在万玛的故乡青海上映时,许多僧人不惜跋山涉水赶去西宁或所在州县观看电影,甚至将其当成经文诵读,在不计其数的观影中,温故而知新。

《静静的嘛呢石》讲述了“小喇嘛下山”的故事

但对于他族之人,不免又会在近乎停滞的影像流淌中或如坐针毡或拂袖而去。

但是,万玛本人对这一鲜明对比也了然于心,他也毫不讳言自己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就是听到藏区乡人向他通报:今天又有300人来看你的电影。

直至2006年,万玛才旦还是国内唯一一位藏族导演。之所以走上电影之路,除去自身爱好和命运成全,还缘于看过外人赋予藏地过度的神秘与荒蛮,他急切期盼以本族人视角讲述藏民族自己的故事。

因此在反应本土文化和外来文明相生相克的《静静的嘛呢石》之后,万玛又将摄影机对准了流传已久的藏戏《智美更登》,这个逢年过节的必备节目,年岁渐长的人看后不觉泪眼婆娑,但年轻一辈却表示无知无觉。

而在如今藏人的婚丧嫁娶和人际交往中,变化也在悄然发生。

从前,邻里之间亲如一家,接物还礼,稀松平常。但现在,若要托邻办事,则要先立字据。

而婚庆礼仪也大为化繁入简。

当下,叫辆车,拉到城里,办几桌酒席,吃完就散。

但万玛儿时,单婚礼筹备就达一月之久,大喜之日,新郎需半夜来接新娘,家家户户皆设路障,就看小伙如何“逢凶化吉”。至于婚宴上的祝酒大赛,只为众人一醉方休。

而一度盛行的天葬也由火葬取而代之。

万玛才旦将这些改变逐一通过镜头娓娓道来。

为拍摄第二部剧情长片《寻找智美更登》,剧组在海拔超3000米,气温逾零下20度的青甘边界跋涉数月,当地10点才出太阳,下午5点已夜幕四合,其间还不时狂风大作。

《寻找智美更登》里的神秘少女

但这对于万玛电影惯有的拍摄环境而言,已属“天公作美”。

万玛新作《撞死了一只羊》更是将取景地定于可可西里。5000米的藏北高原,空气稀薄,风雪肆虐,单在勘景途中,就有工作人员因缺氧出现昏迷。实拍途中,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更是始终高度戒备,以防意外发生。

《撞死了一只羊》的拍摄地异常萧索

因此,导演本人曾说过:我对每部作品都心存敬畏,因为我一直冒着生命危险在创作。

但想必,凭借这部最新力作,成为今年唯一一部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的中国电影,对万玛导演而言,又是一次对其影像探求的莫大肯定。

但显而易见,蜕变绝不是藏民生活的全部。

电影《塔洛》主人公破败的小屋里悬挂的佛像和闪烁的酥油灯,羊圈栏杆上肆动的经幡,还有清晨,塔洛雷打不动对天地和山神的膜拜,都是宗教在藏域时光中的真实写照。

和塔洛一样,万玛也深受生死轮回、万物皆空的藏传佛教影响。

他相信,无论为人还是从艺,“真”都是第一准绳。

也正因此,万玛一度拒绝了藏族知名歌手、演员杨秀措出演《塔洛》女主的请求。

在他看来,这位选秀出身的青年艺人早已成为现代造星工业中的一环,在灯红酒绿中彻底迷失了自我。

当身心俱疲,回到家乡重新寻回身份认同后,万玛才被这位晚辈迷途知返的内心感悟所折服,但他也不忘给予对方深刻寄望:你的角色决定着这部电影的成败。

藏族知名歌手、演员杨秀措在《塔洛》里成功演绎了一名“洗头姑娘”

而包括万玛在内的同代人也都曾拥有过塔洛式的人生。

放羊、赶狼、唱拉伊、背语录,但不同的是,有的人最终远走高飞,去了布达拉宫,见了天安门,望了自由女神像,但有的人却终其一生,从未远行,在此地降生,又在这里消亡。

至今,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往事仍会化作影像在眼前延展铺陈。

在那段寺庙被捣毁的红色岁月里,万玛才旦会去废品收购站趁人不备,偷拿一本外国名著,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契诃夫就是在那时走进了他的记忆;在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他意外捡到一本童话集,在此之前,他拓宽想象的最大训练就是听村中老人口授神话传说;为办理准考证,万玛拍下了人生第一张照片,还因不合要求,而需自行染色;第一次去北京,才发现,原来天安门广场那么小……

但如今,他的电影却远赴台北、釜山、东京、威尼斯……

由万玛才旦自编自导的《塔洛》获得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有人说:万玛才旦是中国最伟大的藏族导演,即使在他的黑白镜头里,所呈现的藏区也色彩斑斓。

不可否认,对于少数民族而言,能否保有自我,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是否能够存活!

而科学发展却终结了许多职业的演进。人工防雹技术出现以前,万玛居住的区域,每个村庄都有一名防雹师,有时两地大师斗法,法力欠缺的一方还会因此蒙受巨大损失。

但时下,这些神秘工种已不复存在,然而,就像汉族的中医一样,成形于春秋战国时期,2000多年以来,通过望闻问切实现阴阳调和,其博大精深自然不言而喻,但如今也难掩式微之势,可是,如果一味去异求同,将民之瑰宝一并丢弃,那又何谈与众不同、引领风潮。

如此看来,一位导演,穷尽芳华,不遗余力记述所处民族的千回流转,试图通过电影在宗教信仰与世俗凡尘间架起一座桥梁,借此找到属于本族的位置,确是一个族群的大幸。

藏族文明给予了万玛创作的给养,万玛也反哺给它耀眼的光芒。

文|浮光掠影

版权声明:我们所推送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新浪微博:四川新闻妹

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处理,谢谢!

更多资讯或新闻爆料 2928809442

运营人员: 魏宇波 MX008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