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逼的唯一途径 少买付费内容
COCO
电脑版 2018-07-27 14:50

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止庵,生在上世纪50年代,家里每个人都爱看书。他对阅读的热爱是从无书可读开始的。他家当时有五间房,其中两间是书房,满房的书。止庵从小就阅读饥渴,发自生理。
他们家邻居有一套《水浒传》,邻里间不算熟,但极度想看,他就紧着头皮去借,借了还,还了借,前后一共看了三十多遍。他最爱的是《红楼梦》,天天和他哥没事儿就聊《红楼梦》,中学时就一起琢磨红学疑案。
文革时,他家的书都被抄走了,全家人没书都看,一度丧失了几乎全部的消遣之乐,没有任何娱乐方式和信息接收渠道。你可以对比想象一下你家突然断网一年,你怎么活。
为了度日,他爸上街买了两副名叫「算数棋」的东西,涂漆上色,改成一副麻将牌,全家上阵。经常是止庵正要去上学,他爸赶紧叫住,说别去了,三缺一,补个位,回头给你写一个病假条,明天带给老师就行。
后来,阅读解禁了,书店里出现了大量的中外书籍,每周日开售新书,同一本书,每人单次限购两本,还想买,就得重新排队。卖完了,也不用急,门口就有黄牛,加点钱,还能买到。
还有一些书,是内部发行,得局级干部才能买,止庵就去求他们单位的一把手帮忙代买,那次买的是一套刚出的《古拉格群岛》,止庵抱着书,很激动,吃完晚饭就开始看,整整看了一夜,书很震撼,看完以后他大病了一场。
还有一次,一个朋友通过关系借到了《基督山伯爵》,压了一块手表,一共说好是借三天,七十二小时,这七十二小时里,朋友家要看一遍,朋友的朋友家也要看一遍,排了一个队,轮到止庵家,只剩二十四小时,这二十四小时,止庵家是人歇书不歇,一家人车轮战,止庵为了抓紧时间,别人吃饭,他不吃,一直在看。
关于读书,作家止庵有一个比喻:读一本书,好比往怀里揣一个铜子,一个一个地攒,看起来无足轻重。等到需要的那一天,你就是那个腰缠万贯的人。
止庵说的这个腰缠万贯,其实就是能应对一切的自由感,阅读积攒的自由感,有点像我大学毕业后挣到第一笔大钱时的感受,「看书是为了获得更大限度的自由,摧毁不靠谱,随心施放,抵消束缚,填平乱欲」。
以前看过大仙的一个答问:「作为男人,非阅读不可吗?」他说:「要阅读,但最好在30岁之前完成阅读,读书要趁早。30岁之前要完成书籍的完整阅读、系列阅读;30岁之后是抽样阅读、即兴阅读。」
时过境迁,这个年龄上限可能要再往宽放放,但这都不重要,只要愿意读,几岁开始都不晚。当然,最好的阅读年纪,就是在你年轻时,阅读是最好的树三观工具。
少买点付费内容,直接看点真书吧。
分享
2021-12-30 18:08:03
2021-12-29 14:43:08
2021-02-08 23:15:56
2021-01-26 13:16:17
2020-11-29 23: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