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奥、香奈儿广告连惹争议,大牌的社交网络后遗症
COCO
电脑版 2018-07-25 11:41
前不久Dior在微博发布了一则马鞍包的宣传视频,引起了不小的舆论震荡,相信不少fashion baby都已经听说 & 领略了。
没想到和它相爱相杀的另一宇宙大牌Chanel最近也遇到一些麻烦,很巧,同样是缘起一条微博。
乍看之下文字内容没什么偏颇,点开视频也没什么问题,是特写乌木漆面屏风的慢镜头,很美很高级。
打开评论,热评却是质疑声一片:
因为Chanel的官方ins账号上也发布了这段视频,上面没有写是“中国乌木漆面屏风”,就是“Coromandel Screen(乌木屏风)”。
也如微博所留言的,的确有韩国人忙着来认领不属于他们的文化了....
香奈鹅倒是挺懂得讨好天朝消费者的,相同的文案入乡随俗就多出了中国两字,很会做人了。
让我想起一句自带音效的话:
会造成这个情况可能有两个解释,第一是Chanel中国区的digital特别爱国,在翻译总部给到的文案时有心加入了“中国”两字,殊不知被网友逮个正着,反倒被说太有心机、两副面孔。
第二是Chanel总部本身就没有承认乌木漆面屏风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因为老外有时是真的分不清中、日、韩三国的文化差别,所以常常统称为东方文化,索性都不得罪。
而文案来到中国后,中国区根据自己的理解直接做了调整。
可不要小看这样的翻译事件,奢侈品牌的pr非常不好做,天天宛如走钢索,发一条微博海内外确认几百遍是常态。会造成这样的分歧,令人意外。
当然了,相比Dior前阵子的土味广告,Chanel这个天朝特供文案影响还没有那么深远。
看了视频你就知道网友的质疑不是空穴来风,整个视频从脚本、模特、拍摄手法甚至打光都非常直白、过时,与Dior以往的风格有着断层般的审美差别。
正应验了那句老话: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Dior平时发布的视频也就10万左右的点击量,这个粗制滥造的视频一下子就播放了433万次。
蛮不解的,按理说这款马鞍包是Dior 2018秋冬新品的主推款,品牌应花不少心思推广,结果....
F之前还主动给它带过货,看好它的爆款潜质,没想到的确爆了,爆的是广告....
过去两年里,Dior批发了这么多品牌大使,却启用了并不知名的Elle Lee女士拍摄主推包款宣传视频也的确令人费解。(要不是Dior微博上写明她的名字,F可能找不到她本人)
同样是宣传视频,我们来看下几乎同期拍摄的Louis Vuitton短片。
也同样是由非代言人、品牌大使演绎包包,LV找来了新F4来带货。视频设计得很有巧思,仿佛网购时一个漂亮的大男生一跃而出为你全方位展示它上身的效果。
还做了很多特效:
一气呵成,概念也做得很好,好看的人配好看的包,让人有购买欲望。
除了包包以外还有夹克、鞋子等,整个成片质感秒杀Dior马鞍包视频。
创意=前卫,前卫=讨年轻人喜欢。
这两年奢侈品牌有意靠近年轻的消费层是有目共睹的,进军社交网络就是出于跟上时代的考量,所以在社交网络上呈现一个什么形象,也该精心策划才是。
事件爆发后,Dior中国区高层也站出来解释,说这个视频并非官方拍摄,只是一个选购过程的记录,也仅作网络分享。
这则声明完全在意料之中,但F觉得Dior对这次失败的宣发还是难辞其咎。
毕竟和时尚博主、时尚媒体不同,奢侈品大牌的官方账号一直是非常冷冰冰的形象,它们在社交网络上几乎只发布制作精良的宣传视频,并不做购买导向性很强的“接地气宣传”。
而“接地气”从来就不与奢侈品对等,奢侈品的购买人群也不想在官方看到这种“喜提马鞍包”的土味短片。
这类短片本应交给博主和媒体来发送(可能会被拒绝)会比较妥当。
奢侈品的官方账号代表的是品牌本身。消费者嘲笑Dior的视频发low了,品牌形象也low了,这样的嘲笑是成立的。
毕竟,宇宙大牌能树立起高高在上的形象,和它无数次成功的广告案例是分不开的。奢侈品的广告就该高大上,早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儿。
就比如Dior,在天朝这里国民度最高的广告数 J'ADORE 真我香水这个系列。
查理兹·塞隆功不可没,她裹着鎏金礼服,大步流星地边走边摘去身上的赘物,诠释女人最极致的诱惑是看不见的体香,成了多少人心中的经典。
这样惊艳的广告才代表着Dior的水平,或者说“啊,这才是奢侈品牌该有的样子”早已刻在了消费者的脑海里。
所以Dior也难怪在马鞍包视频后引来群嘲,这分明是砸了自己辛苦建立起来的招牌。
品牌与广告、宣传片、品牌大使、代言人、出镜模特在普罗大众眼里是捆绑在一起的,他们全部代表着品牌的形象。任何环节偏离轨道都会使消费者产生错愕,毕竟说白了,谁想买自己都看不上的明星、时尚潮人同款呢?
分享
2021-12-30 18:08:03
2021-12-29 14:43:08
2021-02-08 23:15:56
2021-01-26 13:16:17
2020-11-29 23: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