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小事

古代最另类反盗墓手段 碑背刻文哭穷

电脑版   2018-09-07 12:41  

墓,民间又叫坟,但墓与坟之间在早期是有严格区别的。先秦时,不封不树、不留地面标记的才叫“墓”,意即“没”,埋到地下就没有了,这是古人下葬的本意。后来,当古人把“墓”理解为谐音“慕”、认为是“孝子所思慕之处”时,墓上便堆起封土,出现了“坟头”。俗话所说的“有坟头好哭”,就是这种葬俗的反映。

古代最另类反盗墓手段:碑背刻文哭穷

既然盗墓是因厚葬而起,“哭穷”自然是防止盗墓的最好办法,而且最有欺骗性。汉魏时,有人在碑石上刻下了这类文字。据《荆州记》记载,魏征南将军张詹死后,葬在冠军县东(今河南邓州市境内),其墓碑的背面刻了一段文字,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铜铁不入,瓦器不藏。嗟矣后人,幸勿我伤!”

古代最另类反盗墓手段:碑背刻文哭穷

1949年后考古中发现的最有意思一方反盗墓碑石,出自徐州龟山汉墓,墓主是刘注夫妇。刘注是西汉第六代楚王。该墓是1981年2月,当地人开山采石时发现的,后由南京博物院会同当地主管部门,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清理南墓道时,在道西口第一列上部的塞石前端,发现刻有文字,有9行,纵向排列,每行4-7字不等,总共48个字。第百上石楚古尸王通於天述葬棺郭不布瓦鼎盛器令群臣已葬去服毋金玉器后世贤大夫幸视此书目此也仁者悲之。

古代最另类反盗墓手段:碑背刻文哭穷

汉代“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刘注不可能真会薄葬,他将祖宗的“遗训”刻于封闭自己墓道的前端塞石上,实是想给盗墓贼发“告示”,最为虚伪了。目的是想告诉盗墓贼,我虽然是第六代楚王,但我没有丰厚的随葬品,请不要来盗我的墓,此意在忽悠盗墓贼。

古代最另类反盗墓手段:碑背刻文哭穷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