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馋嘴釆养一种肥美海鲜,却意外导致这座桥千年不塌
电脑版 2018-08-22 10:59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的洛阳桥,是连接洛阳镇和洛阳江对面人民的跨海大桥,这座桥是方圆十里以内独一无二的过江通道。在桥还没建起来的时候,当地老百姓要过江只能坐渡船,可是当时的洛阳江水面宽达五里,而且经常的无风起浪,波涛汹涌澎湃,过江常常要冒着生命危险。那时候两岸的老百姓往来一直都只能依靠渡船来交通,然而,每当遇到了台风或者潮涨之时,百姓的渡船就很容易翻掉沉没,造成人员的伤亡。
因此当地人为了祈求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小港口,便反其义地把它叫做“万安渡”,取其万无一失平安过渡的意思。到了宋代,在泉州当官的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襄,有一次来到惠安县考察的时候,发现这个渡口危险异常,人员伤亡较大的情况,他决定要修建一座桥来挽救百姓的性命,让他们能够真正的万无一失的平安往来洛阳江之上。就是因为要修建这座难度极大的跨海大桥,蔡襄集思广益,广泛采纳当地人们的建议和智慧,创纪录的使用两种造桥的全新技法,作出了两个在世界桥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发明。
蔡襄做出的第一个伟大发明是“筏形基础”。造桥,首先要选择好最佳的修筑桥梁的地方,然后顺着桥的纵轴线位置,用船载着沉重的巨石,一路抛下水去,这样就能在水底之下形成一道坚固的石堤,待石堤稳定之后再在上面修筑桥墩。桥墩的造型就像一只只过渡的小船,两头尖中间宽的菱形构造,据说这样能够减小汹涌海水对桥墩的冲击力。这就叫筏形基础。蔡襄的第二个伟大的造桥发明是“种蛎固基法”。当大桥的桥墩修建好之后,蔡襄就命人开始在它的上面养殖牡蛎。
众所周知,牡蛎有两个长相丑陋的坚硬外壳,它会把其中一个壳粘在海边的岩石上或者是别的牡蛎的身上,而另一个壳则裹护着自己软弱而肥美的身体。只要我们来到海边的礁石上就会发现,这些牡蛎不但牢牢地粘在岩石之上,还一个接一个的叠加粘一起,形成一层又一层石头一样坚硬的堆积物,用手掰掰不动,用刀子撬也撬不起来,比502胶水粘的还要牢。蔡襄之所以采用这种造桥法,据说还有一段故事,有一次他馋嘴想吃海鲜,就亲自到海边去采集牡蛎,当他看到牡蛎重重叠加在一起牢不可破的自然生物现象时,他觉得非常奇怪,所以一直牢牢的记着。
后来要造桥,他就想起了牡蛎的这种自然现象。受其启发,他就命人在桥基和桥墩上都养殖上牡蛎的种苗,让它们自生自灭的在桥墩和石堤上慢慢成长慢慢死亡,再慢慢的重叠胶结在一起成为中流砥柱,以此来加固桥墩让它免受海水的腐蚀和冲击。专家考证后确认这是世界造桥史上,第一次把生物学的原理应用于建造桥梁的例子。除此之外,洛阳桥桥面的铺设也是一个难度空前的大工程,因为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它的桥面是用几千块重达四五吨的巨石来铺排的,如果单靠人力是无法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的,那时候没有吊重机,没有现代化的起重设备,他是怎么做到呢?
原来我们的祖先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他们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水的浮力来帮助完成石块的铺设。首先等退潮时把石块装载在木排上,推到要铺设桥面的地方等涨潮,潮水一来,石块就会浮上去,然后就能够很快把石板铺好。正是因为应用了这些独具匠心,别出心裁的造桥方法,这座桥才被美誉为天下第一桥。蔡襄首开先河的创新式应用了“筏形基础”和“种蛎固基法”两种造桥方法,使洛阳江天堑变通途。这两种造桥的技术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一直到现在都没人能够超越它。
分享
2021-12-29 14:55:53
2021-02-08 23:31:15
2021-01-07 17:14:33
2020-10-12 14:06:12
2020-10-12 14: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