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以为宋元是篆书史的低潮,而尹海龙却别具慧眼
电脑版 2019-08-21 14:06
中国书法篆刻的发展是一部代代相续的传承史,每一时代的书家、篆刻家的创作都是对前代文字资源的新发扬。由于面对的历史资源不同,也由于书、印家的取舍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书法、篆刻风貌;而对于历史资源的选取,有时是出于考古材料的新发现,有时则是对于既有资源的重新阐释。某种意义上讲,前者多倚靠机缘,后者则更需慧眼,因为自远古刻画符号以来,有太丰富的文字资源寂然存在于历史的某一角落,被我们长期视而不见。
当代书法、篆刻家尹海龙别具慧眼,他在一向被低估的宋元篆书中发现其写意特质,他在古玺布局与商周金文之间发现其衔接可能,并把这种发现融于创作,其书法、篆刻在当代中青年书家、印人中杰然特立。
从唐代李阳冰之后,篆书书法进入了一个历史低潮。我们每翻到宋元时期的篆书史,就总是手指一掀迅速阅过的。在那之后,无论是印宗秦汉的明代文彭、何震,还是清代碑学兴起后的邓石如、赵之谦及吴昌硕等,都是将目光遥接汉代之前,直接跨过了宋元时期,宋元篆书史就仿佛不曾存在过。
同样是面对这一段篆书史,尹海龙却读出了别样内容。这一历史时期尽管篆书书家不多,传世作品亦少,但哪怕是有一件作品可与意会,就都会结成对于历史“同情之理解”的果实,因为历史文本一旦形成,就是留给后人理解的,只是这种理解不同于回忆,它需要洞见。海龙正是以他的历史洞见,把目光凝注于宋元时期的篆书上,如章友直《步辇图》跋、释梦英《篆书千字文》《篆书目录偏旁字源》、吾衍《张好好诗卷》篆题、吴叡《篆隶书离骚千字文合卷》、周伯琦《宫学国史二箴卷》,等等。
扇面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冲淡》 直径31cm 2017年
他发现了宋元篆书独特的审美价值,并以此为基础构筑一种篆书新样式。这体现出一种历史连续性的认知方式,并由此实现对于篆书历史的一种整体观照。如果说以往在对篆书历史的解读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在唐代与明清之间预设了一个巨大的历史断裂带,海龙的篆书则让我们重新感知那些散存于这个断裂带中的一个个历史节点,并通过它们连接弥合成一部连绵的篆书史。
分享
2021-12-29 14:55:53
2021-02-08 23:31:15
2021-01-07 17:14:33
2020-10-12 14:06:12
2020-10-12 14:05:23